怎样认识出生于90后的中职学生?在日前举行的“聚焦课堂今天怎样教学生”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上,一份关于上海中职教学现状的调查显示:有八成教师认可社会上流传的“中职学生是‘差生’”的观点,但多数校长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是一些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如用多元评价标准,‘差生’并不差。”一批教育专家发出呼吁:不要误读“中职生”,他们也一样能够成才。
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中职学校‘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是“学习习惯差”,第2位是“行为习惯差”,第3位是“学习基础差”。
有66%的校长认为,所谓“差生”,只是目前“选拔性升学制度下”形成的一个“客观事实”,19.6%的校长将“差生”的说法归结为“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不高的必然评价”。
调查分析了“差生”观点形成的原因:随着高校扩招,中学生选择上普通高中然后报考大学,报考中职相对减少,致使中职录取分数总体上走低,生源质量下降;从中职毕业生的大部分就业岗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看,属于相对低收入行列。对此,不少专家指出,我国传统的选拔性知识考试,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标准。用这样的考试为依据,来判断“好生”或“差生”,显然以偏概全。另外,人才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的积极评价导向,必将逐渐改变轻视技能型工作的传统观念,中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收入报酬和社会地位上也在向上提升。
上海名教师基地主持人冯伟国教授认为,要正确认识中职生,首先应改变我们自己的立场和视角。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是由所谓“精英”模式中走过来的,因此在评价学生中会有一些框框。他强调,必须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机制,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在体制和机制上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