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中考经验技巧 > 正文

 开场白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影视传媒系系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于丹自2000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12个电视频道中的近50个电视栏目做过策划、导演。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在《百家讲坛》主讲《论语》,一炮走红。图书版《于丹〈论语〉心得》出版,首印达60万册。观众评价:于丹讲《论语》,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中考语文命题历来是紧跟时代节奏的,因讲《论语》而走红的于丹也走红于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现撷取几道典型考题略作解析,让我们看看“于丹”是如何出场的。

  (老编敲一记钟:借此,我们也可看到中考对于社会热点、文化现象的密切关注。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新型的可开发“语文学习资源”与“考试资源”。它提醒我们要在平时生活中对热门的文化现象多加留心,并且有自己的认识和思索,以一种发现的眼光与探究的精神来关注这些事件,让它们成为我们考卷上的“答题资源”。)

  题型展

  (一)语境默写

(浙江湖州市)于丹说: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友情的句子。

  解题导航:一道典型的语境默写题,题干借于丹的话作为命题的语境,引出默写的要求“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友情的句子”。古诗中符合相关要求的句子很多,参考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二)材料探究

  2.(四川内江市)认真研读下面的材料,将自己的研读成果按要求写在后面。

  [材料一]黛玉道:“作诗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难怪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材料二]于丹当初在少年宫学过书法,老师告诉他们握笔要练习“凤眼法”,就是拇指与食指挨得较近,拇指在下呈一平线,食指略弯,看起来像凤的眼睛。于丹一直觉得这样习字很累,问启功先生(著名书法家)是否有别的办法。启功先生说:“他那叫‘凤眼法’吗?我看叫‘鸡爪法’!你要是成天比划着那姿势,你还能写字吗?骑过自行车吧?你死死拧着车把,不是撞大树就是撞老头。都说王献之练字的时候,王羲之站在后边没能把他的笔抽出去,你说他是让儿子练字呀还是练拳呀?”

  (1)黛玉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是如何理解的?请用她原话中的语句回答。

  (2)两则材料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什么?

  解题导航:这是一道材料阅读探究题,两则材料的出处不同,但表现的思想和主题却有相同之处。材料一出自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关于“香菱学诗”的片段,这段材料通过黛玉与香菱关于诗的讨论,讲述的是关于诗的格调规矩与词句新奇的关系。材料二讲述的是于丹学书法的故事,这段材料通过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对“凤眼法”的否定,告诉人们练字执笔方式不要太拘泥。材料后的两个问题都是在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探究,但侧重点、难易度又有所区别。第(1)题着眼于对“材料一”的理解与信息提取,其答案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第(2)题综合性强一些,要求写出两则材料给我们的共同启示,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法无定法”,人不要太拘泥,不要把什么都看成天条。

  (三)综合学习

  3.(陕西省课改区)请你参加与《于丹〈论语〉心得》有关的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

  (1)[办校刊]仔细阅读资料的[人物介绍],联系上下句补全“卷首语”。

  卷首语

  冲破藩篱,(    );解读经典,诠释人性。

  (    ),直面诘问;勤恳真诚,回馈热情。

  (2)[辩论赛]请结合资料的[相关言论],拟一道辩论题。

  要求:辩论题的正、反观点不能只来自[相关言论]的同一句话。每方观点不超过15个字,字数大致相等。

  正方:         

  反方:         

  (3)[座谈会]下面两句话均来自《论语》,请任选一句(在序号前打“√”),谈谈心得体会。不超过30个字。

  (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资料

  【人物介绍】

  于丹,北师大教授。从2006年开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连续推出她的《〈论语〉心得》讲座。她的解读唤起了民族记忆,冲破了专家与群众间的藩篱,让高深文化走出象牙塔,来到群众当中,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方式,让她收获了赞许,也面对着质疑。对此,她选择了从容,用加倍的勤恳真诚回馈赞许的热情,用坦荡的“三鞠躬一握手”直面质疑者的诘问。

  【相关言论】

  ①大白话的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毁灭。

  ②于丹是电视媒体强势的传播所创造的神话。

  ③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做的是文化普及工作。

  ④父亲、师长的悉心培养,博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她成功的强大力量。

  解题导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随着新课改而兴起的一种语文学习和考查形式。此题以《于丹〈论语〉心得》为素材,创设办校刊、辩论赛、座谈会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1)题从形式上看,考查的是为校刊写卷首语,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此题实则考查的是对于丹其人的了解。对考生来说,了解于丹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平时的积累,二是试卷中关于于丹的“人物介绍”。“卷首语”未要求考生独立写作,而是要求联系上下句补全“卷首语”,这相对降低了答题难度。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能体现人物特征;且应与“卷首语”中已有短语结构相同(第一空所填短语与“诠释人性”结构相同,第二空所填短语与“勤恳真诚”结构相同),用词不重复。第一空可填如下词语:“弘扬传统”“传播智慧”“走近圣贤”“感悟大师”。第二空可填如下词语:“从容坦荡”“博学深厚”“博雅雍容”“宽容大度”。

  第(2)题设置的是辩论赛活动场景,举办辩论会是提高学生交际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情境拟写辩论题,能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拟辩论题要围绕“相关言论”,提炼出两个方面的观点,双方观点应具有关联性和相对性;观点要明确,符合字数要求。参考示例:正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反方:白话解读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第(3)题以座谈会的形式来命题,考查学生自己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试题采用了“二选一”的命题形式,给学生以选择答题的自由度,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答题。参考示例:①谦虚求实是为学之本,也是做人之本。或:回避或掩饰不足贻害无穷。②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善于推己及人。或:做任何事情都要先为他人着想。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liuju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