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借助课文立意。如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和“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可以借助苏轼的《石钟山记》“余常疑之”、“余尤疑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想到坚持调查验证以取舍别人的意见;可以借助林觉民的“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借助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借助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到不能光活自己,还要乐于为别人而生为人类而死。

  又如话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和“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可以借助富兰克林在《美腿与丑腿》中所阐述的两种人生态度,想到用阳光心态对待生活。还如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其哲理苏轼在《赤壁赋》中早已阐述过。他认为,江水“逝者如斯”,月亮“盈虚者如彼”,似乎瞬时都在变化,而实际上“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从时间的久远来看并没有发生变化。借此,同样可以产生很多的联想,难审的题也就不难了。诸如此类的课文还有《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岳阳楼记》、《五人墓碑记》,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霍金的《宇宙的未来》、鲁迅的文章和古人的诗词等。只要考生学会灵活借助,都可以启发为话题作文立意。

  化大为小,小中见大。既然鲁迅先生可以从战乱迫使人们以低价兑换银票的小事而引出对几千年历史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话题所蕴涵的哲理用我们所熟知的生活小事揭示出来?例如,从自己挨打看到父亲这个称呼的份量;从一个人在物质条件丰裕时始终穿布底鞋,窥探出他心里装着百姓的思想境界等。

  变换视角构思。如话题《人与自然》,一般考生会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由苏轼等文人借自然荡涤自己的胸襟,想到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湖南考题中的话题作文以《家庭教育》为题,惯常思路是劝告家长给孩子“民主”、“平等”、“自由”,开笼放雀。有个17岁的女考生却把自己设计成一个10年后的母亲,用写信的方式告诉未来的宝宝,自己准备怎样当家长。视角一经变换,让人眼睛一亮。

  辩证判断分析。话题作文包含的内容很宽,我们主张选其一面,一针见血,主旨突出。但我们所作的判断、分析又必须全面、严密、准确。尤其是关系型的话题,绝不能绝对地肯定一面而否定另一面,分析要合乎生活逻辑,要辩证思维。例如对“退一步想”、“习惯”、“忙”这样的话题,不能简单地肯定或简单的否定,而要结合具体环境、条件或具体对象合理分析。

  灵活化用材料。考生积累的写作材料总是有限的,但是有限的材料如果能灵活转化也能写出新意。如话题《心灵的选择》,有人就写《谏屈原书》,借屈原洁身自好、坚持理想正题反写,讥讽当今一些为满足私欲而出卖灵魂、丢弃人格、践踏原则的人。在写《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时,有考生化用《愚公移山》的故事,用对话的形式将愚公一心为人与智叟一心为己对比。曹操兵败赤壁,落荒华容道,还立马横刀,哈哈大笑。小说本是讽刺他的。但是有学生在写《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个话题时,却用此例来说明人应开朗乐观。他分析道:“曹操比孙权刘备强,强就强在这一笑上,他把战争看成了一种艺术,即使落败,他仍为对手艺术中的不完美处感到遗憾,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而快乐。”应当说他的这种分析化用就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选用新鲜材料。尤其是选用最新的名人材料会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如2004年大年三十晚,温家宝总理不在北京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却赴山西煤矿与工人一起吃年饭,和矿难家属的眼泪流在一起。这个材料如果用在“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的话题作文中,一定会增色不少。

  让文题吸引人。拟一个含有悬念或诗意的文题,文章就等于写好了一半。拟悬念题即是文题中包含问题,如叙写史蒂芬·霍金,题为“人生的斗士”,为什么是“斗士”?这就有悬念;“福由心生”,为什么“心”可以生“福”?题含诗意,常用修辞手法拟题。如“两扇天窗”喻人才显露的机会,如“明月、黄花”是用诗中意象借代诗人苏轼、李清照,写人物评论;还可以化用诗句或词语拟题。如写坦然、乐观面对挫折,保持平和心态,就化用“警钟长鸣”为“佛钟长鸣”等。

  用细节震撼人心。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或特定心态,最好用描写把细节放大、定格使之震撼人心,这一点我们在小说名篇中屡见不鲜。

  用句式造语势。文中整句连用或适当使用反问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如有个学生写“托起心中的太阳”,论述改变心态的重要性,他用一组排比句加强语势:“荒芜的田园是多么凄凉,而陶渊明却有‘悠然见南山’的情调意趣;被贬后的生活是多么辛酸,而李白却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博大胸襟;沙场的战争多么残酷,而辛弃疾却有‘醉里挑灯看剑’的杀敌决心;狱中的磨难是多么痛苦,文天祥却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热忱。”

  真情倾诉自我。文章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才能打动人,说服人。如果没有构思成形,却仓促动笔,生拉硬扯,作文绝不会“出彩”。

  现在离高考只有约3周的时间,考生备考话题作文要做好这样几件事:一是重温一下各种常见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除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外,还应了解新闻、演说词、广播稿、书信、诗歌、说明书、内容提要等常见文体的特点,建立例文模型;二是从近期报刊上选读20篇左右的时文,关注社会热点,用以积累写作材料,积累人生观、世界观、幸福观、苦乐观和认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运用来分析问题;三是自拟一些话题,编写作提纲,以提高自己的速构能力;四是收集20则当代名人,尤其是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的典型生活事例,找到使用这些材料的不同角度,以便从容应考。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与构思

  进入二十一世纪,一切都在演进变化。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促成广大中学生心连广宇、视野开阔、生活丰富多彩;而地域的不同、民俗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与速率的不同,更使得每个中学生置身其间的生活场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由此,引发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变革,促使作文的命题由封闭向开放型演变,由机械式向机变式发展。半命题作文的兴起与流行,就是这种变革的一个标志。

  半命题作文的填题,填充一个字一个词,貌看简单,但内中颇有奥妙。填题,实质上是作文构思的预热与启动,是一种秤砣虽小压千斤的高层次的运思技巧。高明、机敏的填题,当顺着以下原则去运思、操作。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