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阅读理解 > 正文

    对理想的思索

   一

  据说,一个人如果在14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40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又未免幼稚得可笑。

  我们或许可以引申说,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它的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

  由此我又相信,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

   二

  有两种理想。一种是社会理想,旨在救世和社会改造。另一种是人生理想,旨在自救和个人完善。如果说前者还有一个是否切合社会实际的问题,那么,对于后者来说,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人生理想仅仅关涉个人的灵魂,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一个人总是可以追求智慧和美德的。如果你不追求,那只是因为你不想,绝不能以不切实际为由来替自己辩解。

   三

  理想有何用?

  人有灵魂生活和肉身生活。灵魂生活也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

  理想便是灵魂生活的寄托。

  所以,就处世来说,如果世道重实利而轻理想,理想主义会显得不合时宜;就做人来说,只要一个人看重灵魂生活,理想主义对他便永远不会过时。

  当然,对于没有灵魂的东西,理想毫无用处。

   四

  我喜欢奥尼尔的剧本《天边外》。它使你感到,一方面,幻想毫无价值,美毫无价值,一个幻想家总是实际生活的失败者,一个美的追求者总是处处碰壁的倒霉鬼;另一方面,对天边外的秘密的幻想,对美的憧憬,仍然是人生的最高价值。那种在实际生活中即使一败涂地还始终如一地保持幻想和憧憬的人,才是真正的幸运儿。

   五

  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现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贫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贫乏的。世界的丰富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丰富的程度而开放的。

  对于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对于终年在名利场上奔忙的人来说,大自然的美等于不存在。

  想一想,一生中有多少时候,我们把自己放逐在世界的丰富的美之外了?

  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上!

  那么,你们还要说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是无用的吗?

   六

  圣徒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一个寻求信仰而不可得的理想主义者会转而寻求智慧的救助,于是成为智者。  (文/周国平,选自《课外美文》)

美文品析

   “理想”是个大字眼

  中学生对“理想”这个字眼不陌生,这可是个大字眼。一提到这个大字眼,有志的同学会眼睛发亮,思想翻腾,想象飞驰;有心立志的同学会脱口说一些名人的诤言,如诸葛亮的“夫志当存高远”,李贺的“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鸣呃”,朱熹的“百学须先立志”等。然而,要把“理想”的内涵说清楚,却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对此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把大字眼平实化、生活化、通俗化,既让读者感到触手可及,又能启发读者脑海里泛起涟漪,乃至掀起波澜。

  文章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阐述“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坚持理想,做理想主义者,必定是“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观点鲜明,毫不含糊。理想主义,追求美好,本应受到崇敬、颂扬,反而遭“耻笑”,而且是“普遍”遭耻笑,在风气如此不正的情况下,能坚守理想,实属难得,绝非一时激动,而是精神上的自觉与成熟。这个观点的引出用了一连串的假设进行比较,融历史与现状、个人与群体于一个论题,突出少年立志、中青年坚持的必要,否则,就“庸俗得可怕”,“实在太堕落了”。然而,讲理想主义,又绝不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无头脑的“狂热”,否则,就坠入灾难之渊。反复比较,言简意深。

   析薪破理,扣击心灵

  文章从第二部分开始,围绕有关“理想”的种种看法一一论说。形式上一部分一部分横向排,内容上层层深入,犹如利斧劈柴,剖析得条分缕明。

  先说明理想有两种: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重点阐述后者。人生理想的确立是个人的追求,个人的行为,不受“任何社会条件”的限制与影响。无理想,只是不追求智慧与美德,不想自我完善,任何辩解均站不住脚。由此可见,人须树立人生理想。

  道理十分明白,可为什么理想不受人青睐呢?原来有思想障碍,认为理想“毫无用处”。于是,就有用与无用展开剖析。强调“灵魂生活也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理想便是灵魂生活的寄托”;强调一个人只要看重灵魂生活,“理想主义对他便永远不会过时”。由此可见,理想有用与否,看这个人有没有灵魂生活,重不重视灵魂的提升。“对于没有灵魂的东西,理想毫无用处”,斩钉截铁,重锤敲打,扣击心灵。

  由理想的有用与否推论到人生的最高价值。以文学作品《天边外》的阅读感受,论述幻想家与美的追求者在实际生活中的碰撞、碰壁,告诉人们对天边外的秘密的幻想,对美的憧憬,“仍然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人的价值判断多种多样,但对真、善、美追求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古今中外难以变更,“仍然”一词表明了这种价值观的长效与永恒。不管实际生活如何,有这种追求的人,灵魂生活快乐,有依托,是真正的“幸运儿”。

  再进而论述世界对不同的人会呈现不同的面貌。以音盲、画盲、只读流行小报的人、终年在名利场上奔忙的人为例,说明美伟大的贝多芬、毕加索,伟大的荷马到海明威、大自然对他们来说,等于不存在。有些人因身残可以理解与同情,而有些只是因为心灵的荒漠,无美的追求,无幻想与憧憬,把自己放逐在世界的丰富的美之外了。人同样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由于有追求与无追求,世界色彩也就迥然有异。事实胜于雄辩,以一连串的事例证明,人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绝非无用。

  最后,以圣徒与智者作结。圣徒与智者均为理想主义的典范。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尽善尽美的圣徒不可得,但“寻求智慧的救助”,清醒地认识世界,追求灵魂生活的崇高,不为世俗尘埃、垃圾、腐臭所掩埋,坚定地树立人生理想,却是智者的必由之路。

  “思索”是全文的眼睛,贯穿于每个部分。文章重点讨论在讲究实际、功利泛滥的社会里,“理想”究竟有没有用。用自己思索的成果,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引发读者思索,从中获得启迪,做出人生的选择。

   反复比较的魅力

  抽象的问题阐述得如此实在,反复比较的写作手法功不可没。有人与人的比较,有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比较,有处世和做人的比较等等。人与人的比较放在特定的时代之中,放在同一个世界之中,有的从年龄角度说,有的从对世界理解感受角度说,有的从圣者智者角度说,如此种种,把树立理想的可贵、丢失理想的悲哀阐述得清楚明白,令人信服。

  反复比较之所以无重复之感,是由于思索不在一个层面,是一层深一层地述说,语言上也有较多变化。如“理想有何用”,以设问来开启;“那么,你们还要说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是无用的吗?”以反问来作结。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精要,有说服力。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