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工之侨献琴》选自明代刘基的寓言专著《郁离子》。

  刘基,字伯温,浙江处州青田县南田(现属浙江文成县)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卒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中进士,三年后步入仕途,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江浙行省都事等官。由于与执政者意见不合,大概于至正十四年(1354)便弃官归里。至元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下金华、括苍,再三聘请刘基出山。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他于至元二十年(1360)到了应天府(南京),向朱元璋陈述“时务十八策”,从此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终于辅佐朱元璋完成了削平群雄、灭亡元朝、统一中国的大业。明朝建立后,他又帮助朱元璋制订出一系列政策法令;当时重要的规章制度,大都出于其手。朱元璋尊他为“帝师”,为“老先生”,称赞他“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可媲美汉初的张良。任之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为诚意伯。他为人“性刚嫉恶,与物多忤”,每“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明史》本传)。终因执法严明,得罪丞相李善长和权贵胡惟庸,洪武四年便告老还乡。洪武七年因胡惟庸的诬陷而被羁留南京,次年被送还乡,不久便“忧愤疾作”而死。

  刘基不仅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造诣,成了明初一大家。清人沈德潜《明诗别裁》中说他的诗“独标高格,时欲追逐杜(甫)、韩(愈),放超然独性,允为一代之冠”。《郁离子》是一部寓言专著。明人吴从善在《郁离子序》中曾对书名作了这样的解释:“夫郁郁,文也;明两,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谓天下后世者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在这部书中,“郁离子”是一个假托的人物,常常借他的口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慨。中学语文课本新编入的《工之侨献琴》就是其中的一篇。

  《工之侨献琴》这则寓言故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具有强烈的爱憎和尖锐的政治针对性。

  文章开篇写工之侨制作了一种稀世之乐器,并自以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工之侨将琴献给主管礼乐的官府,却被号称“国工”的音乐大师,以“弗古”为由弃还。工之侨只好改弦更张,伪装古董。文章叙述了工之侨伪装的经过:先请漆工绘制了“断纹”,再请刻字工刻了“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经过一年才拿出来。这说明工之侨把这件事做得很精心。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献,而是“抱以适市”,让别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当年的弃物成了“希世之珍”。最后,工之侨慨叹道:“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这就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一个“悲哉世也”的呼声,道出了时代的弊病和危机,显示强烈的爱憎和尖锐的政治敏感。“莫不然矣”就深刻说明这种重虚名的现象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少数现象,而是渗透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一种弄虚作假的风气。

  二是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在我国历史上献宝不被赏识的事例并不罕见,《韩非子》中所记的卞和献璞于楚王就是一例。卞和献璞,因为玉在璞中,美质尚未外露,一般人无法看到它的光采,因而不为楚王所赏识,就这一点说,似乎还情有可原。但工之侨献琴,其美却袒露在外,只要稍加拨弄,便可鉴别,因此,良琴的见弃,不是因为它的长处未现,而是由于“国工”的偏见,由于价值观念的倒置。工之侨第二次献琴成功,是因为他是一个十分清醒的、聪明的智士,他用同一张琴嘲弄了太常、国工、贵人、乐官等人。这些人并不看重琴的质量的好坏,也不懂得它的好坏,而只看古不古,古,就是“希世之珍”,而对所谓的“古”,又是真假莫辨,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味,就叫做“古”真是盲目到了极点。《工之侨献琴》一文,表面上看写的是琴的遭遇,实际上是写人。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鲜明而深刻的。

  三是形式活泼,形象生动。

  中国古代寓言,数量十分可观,但多散见于群书之中,而寓言专著,则寥若晨星。《郁离子》每篇都是一则独立的寓言故事。《工之侨献琴》全文虽仅120字,人物却有好几个,形象刻画生动,妙趣横生。文章最后写工之侨不愿毁掉自己的真诚,不愿随波逐流,最后决定跑到山里去,这是的一种自喻,认为那里才能保持高尚的品德。文章或用递进手法,如从“献之太常”到“献诸朝”,从“使国工视之”到“乐官传视”;或用对比手法,如“弗古,还之”与“世之珍也”的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当时败坏的社会风气,进一步讽刺了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

  总之,这则寓言以工之侨献琴为线索,通过同一张琴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对盲目崇古而不重实际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全文言近旨远,推理严密,议论精辟;富有形象性,亦谐亦庄,妙趣横生。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