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一、以故事导入新课

  以故事导入新课,目的在于开课伊始,渗透学习内容,吸引学生,令其欲罢不能。如《论语》,流传至今的故事很多。我选择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先简介了一下赵普其人,然后话锋一转:“人们对赵普的才能十分钦佩,对他何以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事情十分好奇。赵普去世后,人们在他的书房中发现了半部被翻阅了无数次的书,原来就是这半部书在辅佐赵普。什么书半部就有这么大的魅力?这本书里究竟有什么秘技?”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被调动起来了,为下—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以故事理解难点

  文言文中的—些词语和一些观念,令今天的初中生感到困惑。如《鱼我所欲也》中的“不食嗟来之食”,学生认为文中引用的这个故事有悖于常理,在他们看来,乞讨的人是不会在乎施与者的行为是否合乎礼仪的,大街上的乞讨者就差到路人兜里抢东西了。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他们讲了一则故事。

  有一年,由于庄稼歉收,路上的乞者多了起来。一天,一个面黄肌瘦的青年在一户人家的篱笆外徘徊,却难以启齿。主人见了,上前问道:“我想请你帮忙把这堆砖搬到房后去,当然,我会请你吃饭作为报酬,可以吗?”男青年爽快地答应了。不久,他吃饱了饭,带着健壮的身体和自信上路了。在那年剩下的日子里,这堆砖被不断地搬来搬去,每一个处于困境中的乞者都心安理得地吃了主人的食物,渡过了生命中的难关。

  故事讲完了,我问学生:如果你是乞者,你希望得到哪一种帮助?为什么?“学生们恍然大悟。最后,学生总结出:对于宁舍生而取义的人来说,他是断然不会吃嗟来之食的。什么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明白、有困惑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故事,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

  三、以故事加深对名句的理解

  文言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对学生做人做学问有着非同小可的教育意义。为了让这样的句子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始终熠熠生辉,我常在此处增添一些小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论语》中的名句,学到此句时,我给学生讲了这句话的来历。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说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名言,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同时,还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能够很好地体会当时的心境,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名句。

  四、请学生讲故事

  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我常请学生讲故事然后再学文章。故事讲完了,文章大意也就清楚了。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此类文章,皆可在学生讲完故事后,请学生借助工具书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稍加点拨即可。

  五、以“故事新编”对文言文进行创造性学习

  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历久弥新,在任何年代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鲁迅就曾对《公输》一文进行新编,创造了《非攻》。学完此文后,我将鲁迅的《非攻》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后,仿照其思路也对《公输》进行创造性改编。有学生改编为墨子去美国劝阻布什停止占领伊拉克,其中的一些细节,如美国民众游行对布什政府示威等,很得鲁迅的衣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学生能对文章进行一番创造,那么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故事因情节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讲一些看似信手拈来但却匠心独运的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我不知道学生后来是不是去看了《左传》《资治通鉴》,有没有去课本上提到过的地方,但我知道,我留给他们的不是我精心撰写的过渡语,不是巧妙设计的教学环节,也不是我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是一个个我随机补充的小故事!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