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文言固定结构,是指文言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已经形成的固定形式。这种凝固结构在句子里一般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解释,翻译时也有固定的意义。

  一、“以为”,“以……为……”

  “以为”是由介词“以”和动词“为”组合而成的凝固结构,完整理式是“以……为……”。随着语境的不同,这种凝固结构的用法和意义也有不同。

“认为……是……”。

  例如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同这个人一类。

  2.“用……做……”或“把……当作……”的意思。

  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

  3.当“以”的宾语,在上文已经出现时,这个宾语便省去,“以……为……”便结合在一起,构成“以为”的固定格式。这种凝固结构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者“认为(觉得)……是……”。

  例如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柳宗元《黔之驴》)

  老虎看见它(驴子),真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4.“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例如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私下认为他这个人(蔺相如)是个勇士。

  二、“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耶)”

“不亦……乎”

  文言文常用的“不亦……乎”句式,表示测度或委婉的诘问,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相当于“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

  例如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船已行进,而剑却在水里并没有跟着行进,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无乃……乎”

  “无乃”与句末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用委婉的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相当于“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肴殳之战》)

  军队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郑国国君)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3.“得无……乎(耶)”

  “得无……乎(耶)”中的“得”,和否定副词“无”、“微”、“非”连用,构成“得无”、“得微”、“得非”(相当于口语的“莫非”、“恐怕”、“该不会”),并与“乎”相呼应,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莫非……吧”、“恐怕是……吧”。

  例如

  (1)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三、“何以……为”、“何……为”、“何为”

“何以……为”

  在文言中,“何以……为”这种句式表示反问,“何”有时可用“奚”、“恶”代替,是“怎么,为什么”的意思。这种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用得着……呢”,或“用(要)……做什么”,或“有什么……呢”。

  例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君子讲究质朴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干什么呢?

  2.“何……为”

  相当于“(要)……干什么呢”。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现在人家正像是菜刀和案板,我们则是待切的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3.“何为”

  “何为”就是“为何”、“为什么”,多用于直接询问,有时也用于反问。

  例如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不是想要取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我(韩信)这样的壮士!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