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初中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是根据具体语境释词,释词即将句中某个关键词解释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这些词对理解句意至关重要,多为文言中的常用词,故释词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我认为初中文言文的释词教学更应引导学生给常用词分类,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还能使学生感知汉语言运用的规律,为高中阶段的规律性学习奠定基础。我在释词教学中就致力于让学生由大量支离破碎的死记硬背提升到认识汉语词语运用规律,并且能活用现代常用词,直至最终完全脱离教师讲解独立阅读。

我让学生将文言词语归成四种:单义词和多义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这里的“单义词”,包括词典中的“单义词”,也包括字典中是多义项但初中课文中反复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却只有一种义项的情况,如“尝”“辄”等作时间副词时。可引导学生将课文学过的所有例句归纳后记住。

多义词指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这样的词多是至今仍然鲜活的词,是文言词语教学和考查的重中之重,尤其应在初中花功夫梳理并牢固掌握。我在教授多义词释义时,曾经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组词,给此单音节词组成现汉中常用的双音节词或译成现代汉语中的说法,然后放入句中读一读,此意是否讲得通。如“过”在现汉中有“经/路过”“超过” “过错/失”等,在 “三过家门而不入”“过犹不及”“人谁无过”中分别组词, 均符合句义,但“过错/失”义放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就说不通,“过错/失”是名词,此处意为“有过错/失并且能够及时改正是非常好的”,需要动词,故须运用第二种方法。

方法二:词类活用。释义放入句中不通顺,要变通才能符合现汉的表达习惯。如“其岸势犬牙差互”的“犬牙” 释为“狗的牙齿”,句意为“那溪流两岸的地势狗的牙齿互相交错”,不通!进而猜想可能是说“那溪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以此来形容那里的地势比较复杂。这就是文言中经常使用的“词类活用”,绕开这个常用规律不讲,中考又要考,光叫学生死记肯定不行。

方法三:总结多义项并辨析。如,“许”在文言中乃常用多义词,“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中均为“表约数”,即可推知在数量词后“许”表约数;“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中“许”表处所,“何许”经常连用,而“几许”连用,因“几”是数词,“几许”之“许”只能表约数;“安陵君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二句中因后面均有名词做“许”的宾语,“许”作动词“答应”解,而后者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为诚意所动而出山,故“答应”中有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郑重,译为“许诺”更恰当,2004年上海毕业考“遂许先帝以驱驰”之“许”的标准答案是“答应”和“同意”,我认为此处“同意”极不恰当,写《出师表》时诸葛亮已做了蜀汉之相,且刘备已逝,诸葛亮尊称其为“先帝”,前文历陈自己对先帝的感恩之情,目的在于向后主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此处如果译为“我于是同意了先帝为他奔走效劳”,这是否符合诸葛亮此时的身份和说话的环境?;“杂然相许”之“许”译为“答应”就不如“同意”恰当,因愚公一心要移山,需得到家人首肯和支持,“杂然”表明发表言论的家人多而踊跃,若在“同意”与“赞同”“赞许”之间选,我认为后者更能准确地表达当时的气氛和心情。怎样辨析在不同语境中恰当选择多义项是教学难点。

辨析近义词须对原文深入理解,这和简单记忆课下注释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语。我坚信方法三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花大力气的地方,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汉语言优越性之一即“灵活”。近年来增加课外文言文的用意恐怕也在此。只不过初中和高中对“灵活”释词的能力要求应有区别,初中可规定必须掌握的常用词,高中再扩大常用词量。目前没有考纲,教师也可根据经验指导学生归纳。

通假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借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方式,中学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课下均有注释,且古人使用通假字相对固定,故掌握了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般文言中的通假字均迎刃而解。

中学的通假字大致有三种情形:一、通假的频率较高的字,如“说”同“悦”先秦典籍常用,后世亦习用;二、不常见,课外文言尤少见。如“便要还家”之“要”同“邀”;三、像“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之“徧”同“遍”,“入则无法家拂士”之“拂”同“弼”则属个别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

古文默写要求学生尊重古人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照原文默写,但按照现汉较成熟的词语标准衡量,通假字即错别字。初中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正确书写现汉词语的能力较差,强化通假字极易混淆初中生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因此我认为初中学生了解古汉语发展过程中曾存在通假现象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作为考点,即使考也只可考查最常见的几个。熟练掌握通假字则放到高中文言词语的教学目标中。遗憾的是目前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的考纲还没有对文言文词语教学要掌握哪些词语或哪些词类有很明确的规定。

古今异义词有三类:一、貌似一个词实则两个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此点须让学生了解。如,“妻子”即“妻子和儿女”,“无论”即“不要说”;二、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不拆开解释;如“牺牲”专指祭祀之猪牛羊,别于今义;“白丁”指无功名之人,代指平民。三、转义,如古指眼泪的“涕”现指鼻涕,“走”古义为“跑”等。初中学习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在于了解汉语演变规律,不一定熟记,高中都可不列为考查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初中语文卷中凡考查课内文言释义,不标明出处。若说考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但默写题已经考查了,释词还有没有必要进一步考查?何况有些课文不要求背诵,如“明烛天南”之“烛”,“不能名其一处”之“名”,“王即购之千金”之“购”,分别出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清代林嗣环《口技》和晋代干宝辑录的《搜神记》,均不背诵,且此处释义均非现汉中的常用义,或是词类活用,或是词义引申。学生若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又无上下句判断语境,准确释义很难。这有违学古代汉语“积累词语,活学活用”的目的。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言文合一”,是语言发展的一大进步,学习文言文就在于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打通,背诵名篇是必要的,但词语教学一定给学生方法,教学生去总结认识一些古汉语规律,现在最起码的一步是文言文教学大纲的细致化,避免教师“大海捞针”的盲目式教学。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