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内容精要
  汉末,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起义,不久,起义被统治阶级的联合军事力量所扑灭,而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军阀豪强,彼此间又重新混战,为的是争夺地盘。不久,汉灵帝死去,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掌权,被挤出权力中枢的宦官不甘失败,设法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了宦官,又被董卓赶走,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其时,司徒王允忧国心切,想出了一个“连环计”,用绝色女子貂蝉离间董卓与其义子吕布的关系,然后与各路豪强联络,设计杀死董卓。董卓部将拥兵自重,又大杀王允及其同僚。随之,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先后割据混战。
  在连年混战过程中,曹操、刘备、孙坚渐次崛起。先是曹操以“勤王”名义救援了溃败中的汉献帝,并强迫献帝迁都许昌,从此他就“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十一年的长期争战,他先后歼灭了袁绍、袁术等军阀,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
  孙坚早在十七镇共讨董卓之时,便乘机移军长江中下游,攻取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孙坚死后,其弟孙权接管一切,实力日益增强。
  刘备则先因兵败依附曹操,后又辗转依附荆州刺史刘表。在此期间,他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得到了一条有力的臂膀。其后,连续击败曹操部将的进攻,军事上有了起色,但局处一隅,没有可靠的根据地,整个形势还是不妙。
  不久曹操挟战胜袁绍的余威,亲率大军南下,想要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人,进而一统天下。恰逢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献荆州降操,战局急转直下,大大有利于曹操。曹操在这种形势面前,滋生了骄傲轻敌情绪。经过诸葛亮的反复游说,孙权、刘备决定联合,双方共同发动了一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性的大战役--赤壁之战。赤壁一战,曹军几乎全军覆没,曹操只得统兵北还。大战过后,刘备又统兵攻占四川全境,取得了比较广阔的根据地。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从此形成。
  此后若干年,三国展开了角逐争夺。当时据有荆襄九郡并两川之地的刘备,正发展壮大。但是,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孙权乘关羽忙于和曹兵交战之机,派兵袭占了关羽后方--荆州全境,关羽由此败死。未几,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建国号为“魏”。刘备闻讯,亦“继汉统”,正式建立蜀汉政权。为了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亲自统兵与孙权交战,结果为孙权手下大将陆逊所败,火烧连营七百里,全军丧亡殆尽,他自己也病死白帝城。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一切依赖诸葛亮。诸葛亮内外操劳,常常疲于奔命。不久孙权也正式称帝,建立了吴国。魏、蜀、吴三国仍连年争战。这期间,诸葛亮坚持联吴讨曹;先出兵七擒孟获,收服了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巩固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对魏作战。其间也有几次联合东吴共同伐魏,但因种种原因,终于未能消灭魏国。诸葛亮后来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军事统帅之职,也曾“九伐中原”,同样没有取得成功;而后主刘禅庸懦无能,朝政日益腐败,蜀汉国力日衰。吴魏之间的争战也各有胜败。
  后来,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了晋国。晋武帝司马炎派兵攻占四川,姜维假降策反钟会不成而被杀,刘禅出降,蜀汉灭亡。孙权死后,继位的孙皓施政残暴,民心日背,晋派大军顺流东下,终于灭了东吴。至此,天下重新归于统一。
  作者生平
  作者罗贯中,原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祖籍山西太原。大约生活在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至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这一段元末明初时期。罗贯中所处的元朝末期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而复杂的时代,蒙古王公大臣疯狂兼并土地,民间豪强地主也大量强占民田,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赋役剥削不断加重,元朝政府还滥发纸钞,导致物价上涨;由于政治腐败,水利常年失修,经常泛滥成灾,许多地方的百姓被迫逃离家园,流离失所,终于暴发了农民大起义。社会动荡不安,罗贯中四处漂泊。他曾与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有过交往,传说他曾做过张士诚的幕客。明朝有的野史说罗贯中“有志图王”,表明他是一个具有政治抱负的人。
  罗贯中经过了元末大动乱,接触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在农民起义中,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生活知识和斗争经验,为他后来创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国演义》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后,在文化思想上实行严酷的控制,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和高压的手段。推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网罗天下士子;朱元璋又不断地大兴文字狱,企图使文人屈服于封建淫威之下。罗贯中无意于仕途,不走科举升官之路,也不愿触及严密的文网,无辜惨遭杀戮,于是拿起笔来,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但现在传世的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只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三部小说。现存的戏曲作品只有《宗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他也写过一些词曲,但多未流传。他参与编写的《水浒传》和独立创作的《三国演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
  罗贯中的艺术概括力极强,“唯《三国演义》则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正确说出了罗贯中为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所用的“实七虚在”、主宾杂陈的创作方法,对于作家自己来说,则是一种独立的探索和创作。
  经典片段
  程普、黄盖、韩当都来寻见孙坚,再收拾军马屯扎。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绍大惊日:“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便聚众诸侯商议。众人都到,只有公孙瓒后至,绍请入帐列坐。绍曰:“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诸侯并皆不语。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容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绍问曰:“公孙太守背后何人?”瓒呼玄德出日:“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曹操日:“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瓒日:“然。”即令刘玄德拜见。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绍日:“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命坐。备逊谢。绍日:“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玄德乃坐于末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大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日:“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
  “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日:“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日:“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日:“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日:“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日:“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日:“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日:“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日:“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日:“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日:“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日: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妙语佳句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话说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阅读指导
  战胜别人,如何求其自身的发展。《三国演义》几乎成为国际上某些企业家善于经营、善于自我修养的好教材。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形象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
  《三国演义》继承了《三国志平话》“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把蜀刘集团作为全书的中心,把刘蜀与曹魏两大政治集团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肯定了刘备“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颂扬了他宽人爱民从而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质,赞美了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反之,对曹操,作者着力批评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揭露了他狡诈、忌刻和专横。这种“拥刘贬曹”的倾向,寄托了宋元时代在民族压迫下对历史上汉族政权的依恋、对明君的期盼和对暴君的憎恶,具有进步意义。在小说中,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曹操,有时也突出了他非凡的胆识和智谋;对他的贬斥,主要是道德的批判。
  《三国演义》歌颂了一大批“忠义”英雄,主要集中于刘备集团。对于刘备、关羽、张飞之间名为君臣,情同骨肉,生死不渝的义气,作者极力加以颂扬。尤其是关羽,更被塑造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义的化身。
  作者倾注了极大的心力,把诸葛亮塑造成智慧的化身。诸葛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妙计无穷,善于随机应变,化险为夷,不断地夺取胜利。他的神机妙算连其对手也赞叹不已。《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已大大高于历史人物,他不仅成为《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而且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光彩照人的智慧人物。
  《三国演义》中涉及重要历史的地方与史实相符,但在细节处又多有虚构,从而形成了小说“七分实事,三分虚假”的面貌。正是这“实”与“虚”的有机结合,才使《三国演义》既保持了历史的基本真实,又使情节具有丰富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异常生动。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成就之高,堪称独步。小说共描写了大大小小战争上百次,在作者的大手笔下,可谓惊心动魄,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作者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原因。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liujun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