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有言:“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要说皇宫里的六宫粉黛,未尝不个个天生丽质,然而,惟独杨贵妃的回眸一笑,让唐玄宗“不爱江山爱美人”。其实,写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亦是同样道理:引人入胜的开篇让读者一见钟情,耐人寻味的结尾更让人爱不释手,作文便有了成功的保证。著名学者黄政枢在其《春觉斋论文》中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精彩的结尾,能够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给人们以启迪和鼓舞,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一般说来,常见的结尾方式不外乎如下一些:

  一、前呼后应,首尾圆合。

  结尾要照应开头,或与文题遥相呼应,或收拢结束全文,这样可以让作文看起来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开篇第一句话:“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停住脚步是因为看见了开得极茂盛的藤萝,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亦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去。只要你也加快脚步,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也会是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所以文尾的“我”加快了脚步。

  二、联想升华,凸显神奇。

  通过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将平凡的故事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赋予作文深刻的现实意义。

   如著名作家金马的《蝼蚁壮歌》,写群蚁被大火包围之后迅速抱成一团蚁球滚动着突围的故事,文尾由蚁联想到人:“如果人们也能像蚂蚁那样万众一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一个很普通的故事就有了不同凡响的深刻立意,文章的主旨也得到了升华。2005年浙江台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划船?学习?》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考生将学习比作划船,最后写道:“就在这么一迟疑间,又有几只小船从我身边划过。我猛然想到:再也不能这样犹豫不决了,即使不能轻松的进取,我也不能有半点的松懈。相信,只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我最终必定能够成功。”表达出考生不甘心沉沦失败、尽力争取成功的决心,作文就有了令人感触的新颖之处。

  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所谓“志”,就是文章的主题、中心。也就是说,在作文即将结束时,用几句简洁的语言将中心主题明确地揭示出来,或者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如萧乾的《枣核》一文,结尾处是:“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文章由朋友相会写到思家恋国之情,又由情明理,点题点得巧妙自然。又如学生作文《宽容》,写“我”不小心将水泼到了老师身上,惶恐不已,但老师并不追究还原谅了“我”。作文结尾说:“走在校园的小道上,我忽然觉得:今天的路,真宽敞!”最后的“真宽敞”三字卒章显志,既升华了文章主题,且又植根在前文的记叙之中,作文写得相当成功。

  四、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把人面花色交互辉映、互为陪衬又争妍斗胜的美好景象勾勒得栩栩如生,不仅衬托出少女光彩照人的容颜,也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神驰目注、脉脉含情的情景,激发了人们多少美丽的想象,留给了人们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作文在美好的环境中结束,相信也一样能够达到这种美不胜收的效果。如王润滋小说《卖蟹》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渔歌远了,小船远了。听不见,也看不见了。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涌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慢慢消逝的渔歌、碧蓝的大海、美丽洁白的浪花,景美情美。文章虽已结束,但仍让读者久久地沉浸在创设的美好艺术享受之中。

  五、特写定格,形象鲜明。

  如果文章的结尾像电影镜头一样来一个特写定格,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肖像、语言或者动作急刹车一般的戛然而止并定格在读者眼前,必定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也可以因此塑造得十分鲜明。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国家沦陷,学校被迫停教 法语,残酷的现实让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作品在悲怆的气氛中结束,这个悲怆的“镜头”也深深地嵌在我们的脑海中。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