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无论是平时的限时作文训练还是考场作文,由于时间有限,往往使人情绪紧张。一紧张,思路就不顺畅,本来平时积累就不多,这时就更觉头脑空空,无话可写了。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限时作文应急方法,即推陈出新用教材。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为主体,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和精妙的写作方法。近几年的高考就有许多考生借用教材,通过适当的技巧作相应的辅写,使文章“出新”,获得了相应的分数,不少还得了满分。这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巧借教材相关内容拟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新颖特别的标题在众多平淡无奇的标题中必能吸引评卷老师的目光。教材中很多课文标题很具特色,可以拿来改装一下,仿用或化用为所写文章的标题。例如有学生给话题作文“亲情”拟标题时仿用“为了忘却的记念”拟出了“为了铭记的纪念”这个题目;有学生给话题作文“竞争”拟标题时,拟出了“为了成功的失败”,分明也是化用“为了忘却的记念”而来的,很是耐人寻味。

  不仅教材的标题可借鉴为题目,就是教材中的一些语句也能拿来活用作为题目。例如,一学生写话题作文“关注生活”就拟了“让头脑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的题目,显然是活用课文《海燕》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而成的。

  文章题目总是追求“美”的。所以教材中的诗词更是拟题的一个“宝库”。有学生为话题作文“回顾”拟出了“遥想当年”的题目,删了“公瑾”两字就概括了全文的中心内容。2000年全国高考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作文,一优秀作文以“横看成林侧成峰”为题,一字之别,含义颇深。2004年广东高考一考生拟题为“楼内无知己,比邻若天涯”,题目是对王勃诗句的活用,又是那么中肯地扣紧了话题。除了仿用、化用、活用教材中的文题和语句拟题外,还可以直接用教材中的名句为题。如2004年福建卷一优秀作文拟题“天涯何处无芳草”,同年江苏两优秀作文题目分别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昨夜星辰昨夜风”,这三题都是原诗句的直接运用,却又都那么有韵味。最妙的要算2004年浙江卷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一优秀作文的题目了。用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的四句诗作为文章的小标题结构全文:借“枯藤老树昏鸦”写森林惨遭浩劫,借“小桥流水人家”写河水遭到严重污染,借“古道西风瘦马”写草原被大面积破坏,借“断肠人在天涯”写人类对破坏环境的忏悔。真是奇妙而富有新意,充分展现了小的才情。

  二、模仿某些课文的构思写自己的文章

  高考作文对“创新”的要求有一项是“构思精巧”,为此我们可以模仿语文教材一些课文所具有的独特构思,根据作文要求写自己的文章。这种不露痕迹的模仿也经常能博得评卷老师的青睐。例如一篇高考优秀作文模仿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描写,紧扣住“趣”,特别是套用了文章好几个动词,描述了自己小时候和伙伴们在自家屋后一块平地跳牛皮筋、“老鹰抓小鸡”、“斗鸡”、“荡秋千”等游戏的过程,备受阅卷老师的赏识。同样有一考场作文,写“我”星期天回家,母亲为“我”忙前忙后,“我”却心安理得地看着电视。母亲催了“我”几次回校,“我”都懒得动窝。最后实在太晚了,“我”抓起书包就往外跑,母亲却叫住我,执意要为“我”钉上一颗要掉的钮扣。“我”又急又烦又无奈。可就在母亲为“我”低头咬断线头的一刹那,“我”却突然看到了母亲的白发和粗糙的手指,“我”的心像被剜了一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篇文章写的是自己的事,但其思路,就连细节无不看出是借鉴了朱自清的《背影》。这也是一篇很难得的考场佳作。

  作文的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一篇质量上乘的作文其外部形式也往往是新鲜的。模仿语文教材的独特构思还可以反映在形式的选择上。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证明,绝大多数满分佳作都在文体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中学课本有《屈原列传》《湘夫人》,因此学生对他应该相当熟悉。但当我们看到2003年高考甘肃考生《吊屈原赋》的时候,还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文的巧妙之处在于,运用了教材中出现过又不常用但适合写屈原的“赋”这一文体。此文被称作甘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2003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武侯自责表》也运用了这种方法,使得内容和形式两者相得益彰。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