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高考、中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如何让自己的作文使老师一扫疲倦,眼睛一亮,心之爽然?这里推荐一些方法。

  一、不晦: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江苏高考阅卷作文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高考作文要予人清晰美感,要有视觉的冲击力,因为一篇作文,阅读者不可能停留很长时间审视,而那些观点隐晦,予人视觉模糊之作,往往难获阅卷者的青睐,甚至可能是优秀之作,也往往被忽略。作文考试中,也就要在文章适当之处,点示话题,或点示文章与话题之间的关系,如是观点不隐晦,予人清晰之感。

  方法一开门见山

  如2005年福建省一高考考生的《执子与通子》的开头: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平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不禁让我想起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个人执子与通子。如此入题,直接表明自己联想感悟与材料的关系,令人心清意朗。

  方法二篇末点题

  如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一考生写《等待》,文写千年古树的绿阴下,坐着A君。他穿着笔挺的西装,皮鞋擦得黑亮。他不时整领带,看着手表,然后两眼注视前方……人们一看就知道他在等候和姑娘约会。二十分钟过去了,B姑娘来了。她是从他的身后走来的,带着红霞,带着醉人的芳香,她坐在古树的另一侧,注视前方。他在等她。她在等他。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A君日不侧视,注视前方;B姑娘等着前方走来的A君,目不斜视。八百年过去了,有一天,树倒了,幸亏倒的方向,没有压着他们,但他们的背却靠在一起。文末道

  “你是谁﹖”老太婆对老头说。“B君啊!我是A君呀!八百年前我就在这里等你了。”“我也是。”“你只要回头来看看就……”“我没有这个习惯。”

  此最末一句:“我没有这个习惯。”是为点睛之笔,点出文章与话题的关系,如此,阅卷者便不坠云雾,心清意朗。

  方法三题记或后记点示

  如2005年高考作文话题“忘记与铭记”。一陕西考生在《二胡?江南》中写了一个题记

  想要忘记流浪,却铭记了江南。想要忘记丝竹,却记住了二胡的那一抹忧伤。

  览睹题目,如入云雾。但一见题记,便对文章与话题的关系一目了然,惑之顿释。

  二、不凡:硕鼠硕鼠,无食我粟

  “写作是构思的艺术”,避绕凡俗的构思,便可开辟新鲜脱俗的文境,表现出思维的活跃与创新的活力。余秋雨道:“那么年轻的生命,在作文的时候使用公式化概念化的陈词滥调,不能把活泼的独特方式释放出来,那太遗憾了。”

  方法一换视角

  放弃现代人的视角,而借用动物、物象或古人视角来审视现实。此虚拟视角,构思新奇,文境则见鲜活。如以“教育”为话题,一学生写《猫看家教》,以猫的视角来审视主人苦心教育孩子弹钢琴、学跳舞、做作业等种种令猫困惑的行为,抨击社会抑制儿童天性的世俗教育,趣韵盈生,耐人寻味。

  方法二换材料

  大胆使用想象材料,驰骋丰富想象,可以让孔子与布什到联合国讲坛,辩论“如何实现和平”;也可让人和猪对话,探讨“如何提高生存质量”。高考优秀卷《赤兔之死》、《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便是此类佳作。

  方法三换形式

  借演讲搞、采访记录、辩论陈词、日记等新奇形式来诠释思想。此新奇之文体,表现出良好的思维素质与创新精神。2006年福建高考,一篇《写给儿子的遗书》令人心之一震,文道“我”这个父亲行将老去,虽家有富财,但我不会为你留下,我要留下空白。生活要你去创造,要你去拼搏;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有永恒的财富。文章以书信来诠释对话题的思考。如此新颖,足见的睿智与灵气。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