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教材的实施,怎样让荟萃名篇佳作、具有时代感和生命活力的新教材这个“例子”放射出的迷人的光辉,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了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通过实践,以为,在不违背“写作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长期持续的过程”这个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文,提升学生的思想,作好单项训练,最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总起来,有下面几种做法。

一、适当留白,激活灵感。

对于文学性和思想性比较强的作品来说,依据语言大于形象、形象大于思想的理论,它的主题本身就具有多面性和不确定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留白的作用,不给学生一个单一的死结论,而要把思考与想像的空间留给学生。学生本身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性格爱好的千差万别,直接造成了感悟理解的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留白很容易让学生的思想开出美艳奇葩。

如《促织》末尾,发出了这样的议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天将以酬长厚者。”“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我让学生任选其一,写出自己的看法。结果大出意料,学生的拓展远比自己要告诉学生的那些丰富、深刻、新鲜。

如针对第一个观点的《官要慎其好》:“官之好很容易成为下民巴结逢迎的空子,因为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早就使小民养成了想方设法讨好官僚的意识。稍不注意,便会投你所好,成为你工作外的亲信,诱你为他谋私。”《迈好一跬步》:“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民之一跬步,亦能关天命,所以天子与小民皆须迈好每一跬步。”针对第二个观点的:“天酬长厚者,是封建社会宿命论的体现。而现在,我们也不否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因为法律与道义终会还他们一个公道,助人为乐者终得好报,作奸犯科者也定会被绳之以法。”“宿命论,提起来就让人感到可悲,因为这是旧时代劳动人民的精神胜利法。”针对第三个观点,更有同学大胆地提出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好。因为一人富了,可带动四方百姓;一人研制出新技术,可提升整个企业、整个国家的实力”。真如苏东坡所云:“龙眼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

这种训练,文不求长,观点不限,学生尽可有感而发,又可随时随课地练,很适宜作为大作文的补充练习。

  二、深入浅出,活学活用。

学生受其阅历与理解能力的限制,一些思想深奥的东西难以理解,更不能把它和现实联系起来,硬性写作是无话可说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树枝弄弯弄低些,让他们尝到跳一跳便可摘到苹果的滋味。

如庄子《逍遥游》一文,“万物都有所待”这个观点不难理解,可他对这个观点的超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所谓的逍遥游境界却难以让学生捉摸。于是我用学生熟知的“富翁和渔夫”的故事加以引导,并随机作了改动,把问题化浅沙滩上,一渔夫正在晒太阳。一富翁走过来说:“风和日丽,这样好的天气你为什么不去打鱼呢?”渔夫则说:“我已经够吃了,为什么还要去打鱼?”富翁说:“你可以多打鱼,多卖钱,使自己富起来,雇佣别人,自己天天晒太阳。”渔夫说:“我已经在晒太阳了。”旁边的乞丐听到他们的对话笑了:“我既不用去打鱼,又可以天天晒太阳,比你们幸福多了。”

要求学生思考:渔夫、富翁和乞丐分别像庄子在末段中提到的哪类人呢?你愿意追求怎样的生活?通过这样的引导思辨,学生便由茫然不解变成了兴致勃勃:庄老的逍遥便是与乞丐差不多的生活呀!选择哪种人生学生心中自有一番衡量。写作终于找到了水源,简直是不吐不快了。

  三、拟题常新,兴趣为上。

只有感兴趣,学生才愿意写。课后提供的小写作练习,有的学生早已接触很多,难以再有所创新或超越,我们就要另觅新径,别出心裁。如《林黛玉进贾府》,课本让谈凤姐的“辣”,我让学生谈凤姐的“美”,并让贾宝玉和林妹妹“比美”,学生就有了新鲜的感觉。再比如《守财奴》,课本让就葛朗台的可悲或可怜谈点自己的看法,我让学生谈“葛朗台快乐吗”,殊途同归,可学生的兴趣是不一样的。

四、融汇技法,取点舍面。

名家名篇的写作技巧,可取之处是很多的。通篇效仿,学生很难做到;可择其精华,学以致用。

(1)平移借鉴。《黄鹂》一课,孙犁用“驼走大漠,虎啸深山……”写出了几种动物的极致,可让学生仿写几种人生极致,如“运动员龙腾虎跃运动场,医生们忘我奋战急诊室,农夫们挥汗如雨田地间……是人生的极致”,既能学习语言,又能拓展思维。

(2)融汇总结。如把本册写人物眼睛的地方归纳起来,体会不同的写法及展示的不同人物性格。祥林嫂的“间或一轮”的眼睛、葛朗台的“瞪着金子的眼睛”、宝黛的充满灵性之光的眼睛、杜十娘的美艳执着的眼睛……学生进行归纳比较之后,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更会主动地运用这种“颊上三毫,龙睛一点”的精妙刻画之法。如此持之以恒,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凭这个例子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放学生到课外阅读的大海中遨游,还愁不会出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局面吗?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