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学生作文,每每苦于无物可写;或是勉强写,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疏于积累,等到写作时才来抱佛脚,自然是绞尽脑汁也枉然。因此,平时勤于积累,才是打开写作源泉、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

  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二是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的“原材料”。

  一、从阅读中积累

  中学生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课本和课外书。课本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对象。事实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事例在课本中均可找到,课本不仅指语文课本,还包含了数、外、理、化等各科中的名人轶事、成功事例等,要按道德、立志、友谊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积累,阅读课外读物时也可这样归纳积累。此外,自己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也是不可忽视的材料。其中有些自己最感兴趣、最得意的事例或细节是作文时最好的素材。

  (一)摘抄法

  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如果是属于自己的书报,可把全文剪下来,贴在专门的剪辑本上。

  (二)批注法

  接触一篇新的文章,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进行圈点,在字行间释词释义,予以批注,写上一两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长期坚持,不仅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写作技巧的积累。

  (三)片思法

  当读到对自己有触动的文段时,或质疑,或思索,或引申,把当时的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这些记录是零碎的、片断的、不完整的,待以后翻阅时,进行深入思考,提炼观点,整理成文。

  (四)赏析法

  对语言特色、篇章结构、立意选材等方面有特色的文章进行分析鉴赏。这样的赏析不要求像正式的赏析文一样求全求准,只要自己能把心中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锻炼了思维,丰富了感受,就达到了目的。

  (五)改写法

  读完全文后,尚觉意犹未尽,可进行改写。如给《皇帝的新装》续写结局;对长文可概述其梗概,进行缩写,对短文扩展其细节或局部,进行扩写;还可变换人称写;也可从另一种思考角度改变原文,进行创新性的改写。

  (六)背诵法

  对一些优美的句段,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在充分的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体味,最终背诵下来。背诵多了,自然词汇丰富了,写作时自会左右逢源。

  二、从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万花筒,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一双锐利的眼睛,带着一颗像雷达一样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

  (一)素描法

  对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各式场景用细致、生动的笔触予以描写。描绘时要抓住特征,抓住给人印象最深的东西,精雕细琢。描写方式可多样,如对人物可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场景可选取恰当的观察角度进行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

  (二)叙述法

  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争取把它们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用文字按其本来面目记录下来。这是大多数记叙文的雏形,以后只需略加修改提炼即可成为一篇记叙文。

  (三)直觉法

  生活中有些场景或有些印象给人以鲜明的感受,在内心中引起强烈的不同于一般的瞬间感觉,应把这种瞬间感觉及时记录下来。例如,深夜归家的那种寂静:“我听见自己的脚步游向夜色深处,一枚钥匙插入锁孔,夜,被轻轻开启,又轻轻关上。”

  (四)发现法

  生活现象时常会引人思索,发人深思。把这些思索记下来,即是自己的发现。这样的发现往往是独特的、人无我有的人生感悟,深思细品,可写成大文章。

  (五)抒情法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记录下来,怎么想就怎么写,直抒胸臆,不伪饰,不矫情,类似于日记中的心灵独白,快意倾吐。

  三、形成积累习惯

  无论是阅读积累还是生活积累,都围绕一个核心:能引发心灵的感触,是感受思考的触发点、醒悟点。这样才有兴趣,才有不得不写的直抒胸臆的快感。在最初的时候,教师要带一点强制手段,使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可以规定:每天至少摘抄一段;阅读心得,观察笔记不得少于 400 字,没完成的守着完成。其次是培养积累的兴趣:可定期评比表彰,调动积累的积极性;可把积累的文字装订成册,使学生有成就感。再次是教给学生把积累的素材转化为一篇文章的方法,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积累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反复练笔,不断强化积累行为,长期坚持,就会形成积累习惯,必将带来“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写作自由境界。到那时,写作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了。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