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和较量;时代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近年来高考命题越来越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越来越注重对创新思维的考查。

  19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春季上海高考试卷“人与机器人”的话题,是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涉及到基因移植、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等科学知识;2000年春季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关注世纪话题,虽没有直接点出科学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科学的思考内容;2000年夏季全国高考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更体现了多年来我国对素质教育探索的结果,让考生用新的眼光、多角度的思考来看待社会生活,鼓励发散思维,打破了因循守旧、用单一尺度衡量事物的传统认识,对以后的中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些试题明显不同以往,具有外向的、整体的、人本的特征。它们从人类的前途、社会发展前景的角度着眼,关注自然、关注未来、关注全人类。以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进行命题,意在警醒新时代、新世纪、新中国发展高科技的同时,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人的现代意识也是重要而紧迫的。

  “探索与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新世纪的课题,所以今后的高考作文命题仍会关注这类话题。这就要求平时的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教育,同时不疏离科学素养的培育。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平时大量的课外阅读,没有深刻的人生思考,没有独特的思维视角,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仅凭十几年来从课本上学到的一些知识,是很难完成这类极具开放性、内涵丰富的题目的。所以语文教学平时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培养他们大胆而理性的批判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出人类最可贵的创新精神。当然,创新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多角度地看问题。

  作为学生,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求异、逆向、纵向等多种思维习惯,阅读、涉猎各类好作品,不迷信权威专家,不拘泥约定俗成,提高认识水平和人文素养,丰富生活阅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创新思维,作文立意才会新、深、高。

  [介绍]

  董晓平,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校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

  周曼云,北京市101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学一级教师,青年学科骨干。多年潜心语文教改,著述颇丰。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