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话题作文不同于命题作文,不是什么都给你框限死了,而是留给你很大的创作空间。但是要让自己的作文标新立异、脱颖而出,似乎也并不容易,因为文质皆美的前提是要读懂“话题”。一个看似浅显的话题往往隐含着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所以在解读的时候要尽量去揣摩挖掘出其言外、言下之意。我们不妨按以下方法试试看。

  一、析隐配对。

  有些话题带有比喻性和象征性,它本身就是喻体或者象征物。对于这类话题,首先要读懂它的含义,挖掘出其中的内涵。如:2003年中考题目“阳光”(厦门和河北天门)“泥土”(南京)“桥”(桂林和山西)等,我们当然可以选择纯自然的方式写相关的事情,但是如果能根据提供事物的特征,利用发散思维进行辐射联想,找出其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然后给它寻找一个相通本体,配成一对,立意也许会更有新意。

  如“春风”仅仅写自然界周而复始之“春风”就显幼稚浅显了,其实凡是能给自然和人类带来清新愉悦催人奋进的“风”均可以配对入题,如兴学知识之风;敬老爱幼之风;尊师重教之风;健身锻炼之风等等都是“春风”,但是,有一点必须是健康的、向上的。

  再如话题“温暖”其本意是指来自于阳光、炭火等给人的触觉感受。但是我们要理出话题中所隐含的象征意义。打开记忆之门,搜索生活中的让人倍感温暖之事,我想俯拾皆是,可以写受到的鼓舞、教诲、关爱;也可以写得到的帮助、理解、宽容。然后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画龙点睛,还原“温暖”之本色,由此及彼进行配对,题旨也就深了。

  二、拓宽视野。

  有些话题,粗看一下,平实浅显,但若能引申联想,突破常规视野,拓宽选材范围,往往就跳出俗窠,把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主题有深度地诠释出来,获得全新的立意。

  如“考试”,你可以写历经千百中的一次,波澜起伏,妙笔生花,也不乏有佳作。你如果能跳出“学校组织的以试卷的形式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这一常规视野,把“考场”移到学校之外,那你的选材范围也就广了,因为“考试”不单单是考验一个人的学习情况,同样可以考查一个人的胆量、意志、品德、心理素质等等,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捡到200元钱,你是还还是不还?再举五下就可以打破学校记录,在接近极限的情况是举还是不举?陌生的都市里,身旁的父母为了考验你故意突然“消失”;用餐时人家都插队了,你到底插还是不插?一直成绩优异的自己偶然失手,能否经得起打击?这些又何尝不是“考试”?“走出关口天地宽”,重要的是你要知道钻出狭小的“豁口”。

  再如话题“风景”,你自然可以描绘壮美的河山,但这样的选材有一个先天的缺陷:那就是主题单一,无非是赞美江山。除非你有很深厚的文辞积累和较高的文字调遣能力,否则难以写出上乘之作。此时如果你能跳出思维瓶颈,拓宽视野,选材范围就广了,立意也就随之深刻了。如有的同学写音响店的小老板,开始我得到了“阳光”与“帅气”的赞许,然后写自己从忘了带钱又找到了三张“百元大钞”,老板对我的态度和脸色也发生了颠来覆去的变化,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个惟利是图的小商贩形象,一道不协调的“风景”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有人对准了优美的公园里那更加优美的“风景”:一家三口,推着轮椅不厌其烦地给残疾的老人讲解着这美丽的一切,一家人其乐融融,倍感温馨,展现了新时代尊老爱幼的风貌,这不是人间最美的风景吗?总之,你的镜头可对准公园、大街、商场;也可以对准田野、海滩、山涧;同样可以对准校园、宿舍、食堂。只要选取生活中一个让人感动的横截面,能找到感动的画面来诠释你心中认为美丽的“风景”都可以,这样一拓宽,题材多样化,立意也新颖深刻了。

  三、转换视角。

  要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还有一招,那就是我们在解读话题的时候借助视角的转换,避开“人”这一永恒的视角,用“物”的视角来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让物走向前台更逼真、更方便、更诙谐地调度语言,更加任意驰骋、酣畅淋漓地写自己之所想所写,或庄或谐,或贬或褒,使所表现的主题更富有冲击力和震撼力。

  比如话题“环境”,有人就分别以青蛙、小河、沙漠作为视角主体进行构思。先是写青蛙的倾诉。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任意倾倒废物,导致河流严重污染,水草死亡,从而使青蛙的家园遭到破坏,有些人还为满足私欲,竟然大肆捕杀这田野中的卫士。其次写小河的控诉。人类肆意地污染自己赖以生存的摇篮,使其原来清澈的双眸变得浑浊模糊,终于只能看见黑暗,一片漆黑,而且周身发出刺鼻的味道,最近又被诊断为癌症中期,如任其发展,只能坐以待毙了。最后是以沙漠的视角来写。沙漠向人类宣战,他们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现在正向首都北京奋勇进军,这是他们力图攻克的下一个堡垒,计划在20年内让北京也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每年的沙尘暴只是他们试探性的进攻。以上构思充分运用想象和拟人化手法,让“物”来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用青蛙、小河、沙漠这些见证人和受害者的视角去描述,远比人类的痛心疾首大声呼吁要有新意和震撼力。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