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一项必考的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一般是由听力部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作文这四个部分组成。在这四个部分中作文的分值占全卷分值的比例一般为45%.以绍兴市为例,《2002年绍兴市中考命题说明》中便明确地指出作文占全卷满分120分中的50分。作文这一块是中考语文试卷中最重、最大的一个板块,是学生中考成败决战的一个重要阵地。那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抓住中考语文作文这一关键的环节的呢?

  一、激发情感,培养兴趣。

  道理上学生们都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因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也就是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的运用是最高的目标,写作就是一种运用的形式。可实际上,相当部分的学生都不大喜欢写作文,对作文感到害怕、厌烦,一提起笔来便头疼不已,搜索枯肠也难以下笔。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便会明白,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以上的这种状况,要提高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要他们在中考中考出水平、考出成绩,便只能是一个虚幻的愿望。因此,我从初一开始,便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使其心理从“要我写”的被动状态向“我要写”的主动状态转变。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其写作的兴趣。激发调动学生内在的丰富的情感,是作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俗语“言为心声”、“情动于中,辞发于外”,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好的文章无一不是人们激情感慨之作。可以说,没有情感便没有文章。而有了情感,思维自然被激活,心潮便涌动澎湃,思想的浪花碰击飞溅,这时我们便想一吐为快了。哪里还有冥思苦想的窘境?有了丰富的情感,就常常会产生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笔下便如“源头自有活水来”,便能下笔千言,如有神助了。有了丰富的情感,还常常能使学生产生灵感和美感。文章要感人,首先自己要对生活有所感悟,要有健康的、向上的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对激发情感、培养兴趣的重要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观念的认识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作文的具体实践中去提供激情引趣的条件和土壤。要把生活这股活水引入作文的水池。生活,只有学生熟悉的生活才是学生作文文思泉涌的不竭的源头。初中生尽管年龄不大,生活的阅历有限,但他们爱好广泛,对外部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他们借助于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介,如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无限广阔的世界便展现在他们的眼前。在这无限丰富的生活当中,总有他们熟悉的东西、喜欢的东西,更有着许多蕴含着深刻教育意义的素材,如果我们教师善于开挖和引导,或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或展示含蓄隽永的材料,或创设激动人心的情境等,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

  二、启迪思维,鼓励创新。

  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拓展其思路,鼓励其创新。要打破长期以来用单一的理念指向束缚学生头脑的思维定势,既要培养其顺向思维的能力,更要培养其逆向以及多向的开放思维能力,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方式去认识生活,评判事物 ,他们便会因为有所发现而欣喜不已。

  三、树立典型,增强信心。

  要树立典型,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学生有了作文的兴趣,写文章便能言之有物,情趣盎然。学生的作文中不乏文质兼美的佳作,我常常按其不同的水平层次精心选择各类例文,打印出来发给全体学生阅读、评判、体味。在作文的批改讲评中,多从正面去肯定和鼓励,哪怕是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发现他们作文中的一个亮点,我都会及时地予以肯定、称许。这样,不管是作文好的学生抑是作文较差的学生,都有机会看见自己的文章被打印出来或得到老师的赞赏,他们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感到极大的满足与自信。于是便会以更大的兴趣与冲动参与下一次的写作。

  四、紧扣实情,强化训练。

  要学生的中考作文拿高分,教师还要注意研究近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的改革动向,针对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和中考作文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和训练。近年的语文中考时间一再缩减,而份量却基本保持不变。有的学生平时能写一手好文章,可一限时,问题便来了他们要么是写不全写不完,要么是坐在那里干着急。为了使学生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认识到工整书写的重要性,有的省市近年来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增加了卷面分的评分项。在今年中考试题仍由地级市命题后,我们绍兴市明确规定了作文的卷面分为2—3分。而有的学生却不大重视卷面的整洁和书写的工整。针对以上的诸种情况,我在教每一届的学生时,在初一、初二年级中便开设写字课,引导他们写好字。用堂上限时作文的方式,培养他们快速作文的能力。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