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四、 话题作文的写作

  怎样写作话题作文呢?

认真审题。

  既然“话题作文”排除了审题障碍,淡化了审题,为什么还要审题呢?

  淡化审题并非不要审题。淡化审题是与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相对而言的。“话题作文”的审题,首先要确定文题是不是话题作文,这是比较好把握的。因为“话题作文”往往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直接在题目上表明“以……为话题”,如:请以“考题”为话题,写—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②在说明或提示语中,点明了这是—篇话题作文:内容只要与该话题有关就行,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③在提示语中尽量让你明白要写话题作文,如“写法可多种多样。自选一个角度,比如编故事、介绍说明、发表见解、展望前景、进行想象等等。其内容只要与之有关就行”。

  ④有时出题者只划出一个范围,题目的表述往往是“以……为写作范围”,同时说明你想在这个范围内写什么都行,题目自拟,文体也不限制。如第二次模拟考试:以“改变”为写作范围。

  话题作文的审题包括审材料、审“话题”和审要求。材料是提出“话题”的媒介,划定了写作范围和思考对象,因此,它是审题的重点,必须认真阅读,深刻理解。既合乎材料,又合乎“话题”的文章内容。才没有超出题意的范围。如果考生仅仅局限在材料提供的内容本身来写“话题”,就束缚了表达自由;如果超出了“话题”限定的内容范围,考生写出的文章就会偏题、跑题。

  下面就几个话题来谈一下审题

  例一:喜欢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游戏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增长见识,但游戏也可以使人学业荒废,理想泯灭……也许,游戏曾给了你欢笑,也曾使你痛苦……

  请以“游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简要说明:此例属于审题难度最小的一种类型;题意不带任何指向性,只要扣住“游戏”、600字以上即可)

  例二: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能得到他人的帮助,会感到非常幸福,而帮助他人的人也会感到快乐。在初中三年的生活学习中,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或得到他人帮助的经历和感受,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真情。

  请以“帮助”为话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简要说明:此题审题的关键:1、“提示性材料”中有“……感到幸福……感到快乐……最美好的真情”等语,所以,文章的立意只能是表达“帮助”的积极的正面的意义,如果有人写“帮助”造成的“尴尬”或“误会”等,无疑会被判为“走题”。2、“提示性材料”中还有“在初中三年的生活学习中”的限制语,如果阅卷标准严格的话,写初中三年以外的内容,也可能被判为“偏题”。3、“写作要求”中有“诗歌除外”的限制,也是不能忽视的。

  例三:作为青少年的你在一天天成长着,正在懂事,正在成熟,正在走向未来;有时,你会真的有一种长大了的感觉。

  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写你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或感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简要说明:此题审题的关键是三个“你”字:“你”字在“提示性材料”中出现两次,在“写作要求”中出现一次。因此,本题必须写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一般情形之下,应该使用第一人称)

  2.确定文体。

  “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但不等于不讲文体。只是放宽了对文体的限制。给考生创造了宽松选体的自由。如果你擅长写记叙文,在记人叙事中必须体现记叙文的六个要素;如果你擅长写议论文,在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中,要有鲜明、正确的论点,要有充分有力的论据;如果你擅长写说明文,就要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准确使用语言;如果你擅长写诗歌,要有鲜明的形象,要有充沛的感情,要讲究语言的精练,还要大体押韵。如山西省2001年中考作文试题是:“请你围绕‘家’这个话题,写一篇650字左右的文章。”面对此题,你如果确定写“我家的新鲜事”,就可以写一篇记叙文;你如果确定写“家庭给我的启示”,就可以写一篇议论文;你如果写“家庭琐事”,就可以写散文……总之,写什么必须是什么,写什么必须像什么。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考生将文章写成了“四不像”。开头针对话题发表一些议论,接着以“我最近就遇到过一件这样的事”作为过渡,再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有的开头模仿话题作文中的提示语,用散文的笔法去抒写,接着又提出个观点、看法,然后再用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这种无体的作文岂能成为考场中的上乘之作?

  确定选什么文体作文,一定要从自己的写作实际出发,努力展示自己的特长,不能强写硬凑。不过,对考场作文来说,考生应尽量选写记叙文(包括小小说、散文),因为写记叙文,便于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便于编制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便于描绘逼真的画面,抒发真挚的感情。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