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例证法,是中学生最常用也最喜欢用的论证方法,但往往用得机械且带有随意性,因而把事例用活是写出议论文特色的致力点之一。

  引例是议论文中的叙述,不要认为只要把可用的事例照搬进去就行了,而要认识到这种叙述不同于记叙文,它力求简洁,并根据论证的需要作技术性处理。我们知道,同一个事例可以证明若干个道理,比如“滴水穿石”,可以说明勤奋的道理,也可以说明持恒的道理,还可以说明专一的道理,那么我们在讲述“滴水穿石”故事的时候,就应该根据所要说明的道理而有所侧重,不应当是同一种叙述。引述事例要突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的部位,除必要的交代外,删去与论证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把事例典型化。

  夹叙夹议是用活事例的高招。议论文是为了讲道理,用事例是为讲道理服务,把一个事例分解开,穿插着析理,边叙边议,让叙议融为一体,其论证效果非同寻常。下面这个片段就是把事例一分为二,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请看

  学海无涯。苏东坡年轻时读了一些书,颇为自负地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轼啊苏轼,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间的书有几何?中国上下数千年,多少个朝多少个代,有多少种古文字?纵横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又有多少种语言,多少种文字?试问“识遍天下字”的人,还敢以“识遍天下字”自居吗?这太多太多的字所组成的太多太多的书,还有人敢说读尽了吗?后来,一位老者拿出一本书给他看,他却一字不识,窘得满脸通红,忙把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显然,苏东坡从老者无声的教诲中认识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书、学习,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文毫。是啊,学海无涯,只有“苦作舟”,才能获得成功的希望。

  用排比法连引事例,既有广度又有力度,既简洁明了又增强气势,富有艺术性。《说“疑”》中有个典型例段:“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茶壶为什么跳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探求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个例段连举牛顿、瓦特、伽利略三个事例,巧妙地构成排比,言简意赅,一气呵成,论证有力。

  运用事例论证,要善于把概括举例(不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只叙述某种现象或某类事情)和具体事实结合起来,还要注意繁简搭配。一般来说,主要的事例用繁笔,辅助的事例用简笔;单个事例用繁笔,多个连引用简笔;新例趣例用繁笔,熟例供例(命题材料)用简笔。一篇之间多处用例,最好不要一味繁或一味简,错落有致才用得活。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