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综合辅导 > 正文

初中语文明确要求,找出问题,提高水平

  教育部要求语文中考应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能力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既不能传授,也无法“复习”,当然更谈不上有什么捷径了。那么,是不是在临考前的几个月就只好无所事事,“坐以待毙”呢?也不然。只要我们能明确考试的要求,找出自己的问题,采用正确的应对策略,还是能考出较好的成绩的。

  首先,要认真阅读《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也是一种社会承诺,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不能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因此要逐条研读,明确它们的具体要求。譬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就是要求在初读文章后,能用简要的语言说出文章写的是什么:叙事类的,要说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说明类的,要说出什么事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等等。这样,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无用功;在考试中能少走弯路,避免错误。

  其次,要明了自己的短处和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加强改正的力度。譬如,有不少同学认为自己文章能看懂,试题也能做,就是不能准确地表达。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表达问题,其实质还是思维问题。之所以表达不清,往往是对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而思考的肤浅,往往又是没能认真地仔细地阅读文本材料和审清试题要求造成的。总之,如果能认清并克服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可以在考试时发挥出自己最高的水平。

  希望我们的初中生朋友能认真思考一下上述的两个问题,尽量避免“复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不负老师、家长和社会的期望。

  中考语文“三忌”

  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潘克勤

  一忌认识模糊。语文考什么,怎么考?《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上说得很清楚:重点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力是从哪儿来的?是学生自己在长期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能力不能“速成”也无法“复习”。不少同学不理解这一点,考前到处寻找“捷径”,拼命死记一些无用的东西,特别是文言文,把所有的页下注都背得滚瓜烂熟,不可谓不卖力了。直到考试结束,才幡然醒悟:“复习的都没考到,考到的是没复习到的;早知这样,根本不要复习。”这就是认识模糊造成的。所以,应对语文中考,该背的要背熟;而对理解和表达,应学会反思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能够感悟出应对的策略。如果能真正意识到语文主要靠“悟”而不是靠“背”,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力不是技能,技能可以通过反复的训练获得,所谓熟能生巧,指的就是技能的形成过程。在语文学科中,技能性的东西不多;所以,题海战不适合语文。应该知道,在大量的练习中,得到的只是一堆没用的答案,失去的却是最宝贵的悟性。

  二忌舍本逐末。在语文考试中,什么是“本”,什么是“末”?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在考试中会造成大面积失分。譬如,在“阅读理解”中,阅读材料是“本”,题目是“末”;在解题过程中,题意是“本”,答案是“末”。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这样说是本末倒置;其实,这是我们在多年的阅卷过程中从考生的失误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不少同学,在对阅读材料没有读通的情况下就去看题,在没充分理解题意时就匆忙下笔答题,这样做出来的答案,没有不出问题的。“阅读理解”的重点就是考查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如对阅读材料不重视而只追求写出一个答案,那不是舍本逐末又是什么?须知,命题老师是在反复阅读了材料后才能把题目拟定出来;那么,在答题时不仔细研读材料,怎么能做出理想的答案呢?

  三忌无所事事。一些同学在语文新课结束后就觉得在语文学习上无事可干了,只是消极地等待老师布置的一场场考试和一张张练习,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这样做只会白白耗费最后几个月的宝贵光阴而使自己一无发展。其实,在此期间还是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努力去做的

  1、反思和总结。好好反思一下三年来语文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与不足,特别是自己的不足之处,要能找到改正的策略,从而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2、读书和积累。尽量能多读多看一些东西,把社会、生活、身边发生的事都作为学习语文的资源,如新闻、广告等等,都要用语文的眼光来审视这些现象,并增加自己的积累。

  3、合作与交流。就自己的疑难问题多向老师请教,多与同学交流,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