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根据课标精神,文学作品(主要指散文和小说)阅读考查包括: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结构,明确文章思路;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指小说而言);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文学欣赏。

  文学作品阅读的选文一般来自课外,文章大多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强烈的时代气息、多元化的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灾难中,我们并肩而立

  陆侠

  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让整个中国为之伤恸。

  汶川大地震,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影响数亿人的灾难,已经造成了万余人遇难。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哀伤。而遇难者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我们不能挽回灾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万众一心、举国救援的一幕幕,汇集成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这一刻,人们看到了中国的应急速度在汶川地震后不到半个小时,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16时,民政部从西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中国地震局启动一级预案,180人的救援队伍迅速集结飞往灾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紧急向灾区调拨救灾物资……

  这一刻,人们记住了总理的泪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不顾余震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当他踩着泥泞,攀上瓦砾,看到抢险人员解救两个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流下了热泪:“听爷爷的话,一定要挺住。”

  这一刻,为了灾区人民的生命,救援行动以分秒计算,援助人员成倍增加。道路损坏,桥梁全部倒塌,车辆无法通行,但挺进汶川的救援之旅没有停步,成都军区700多官兵冒雨日夜前行,济南军区救援部队凌晨徒步开进……

  这一刻,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但5月12日的成都之夜,是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之夜。当夜,成都街头无数个献血点和医疗站,前来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这一刻,成灌高速路上,数百辆出租车拉着应急灯奔赴都江堰灾区。没有人给他们一分钱,更没有任何人有过要求和命令,出租车司机却甘愿冒着莫大危险前往灾区  救援……

  这一刻,唐山市组织了医疗队和抢险队从抗震纪念碑启程,赶赴四川灾区……

  没有人希望灾难发生,但灾难来临之际,往往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在猝不及防的灾难面前,更需要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  曾经有过同样伤痛的唐山人,在互联网贴吧里的深情留言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告诉灾区人民: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是的,我们在一起。灾难固然让我们伤痛,但也让我们空前团结。灾难中,每一位受灾群众都不孤单,因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我们在一起,心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

  (选自2008年5月14日,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具体评析下面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不顾余震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

  ②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但5月12日的成都之夜,是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之夜。

  2.文中画线句说:“这是战胜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奥秘所在。”你认为这个“奥秘”是什么?

  3.这篇文章令人感动,请从主体部分的选材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①选材:                  

  ②结构:

  4.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给文章补写一个在“这一刻”发生的与灾区人民并肩而立的事例。(30字左右)

  这一刻,  (2008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试题)

  透视:这是一篇情感浓烈的散文,运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5·12”汶川地震后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大救援的情形。四个小题的设计看似零散却都紧密结合了文章的中心。1题考查了两个词语:“星夜兼程”是描写党中央、国务院对灾情的十分重视,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万分关心;“但”字也不单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它突出地强调了成都市民心系灾民的情景。2题仍然考查词语奥秘。回答此题,要关注指示代词“这”所包含的内容,即抓住“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这句话,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散文考查不像其他文体考点比较具体,但是设计的考题如同文章的特点一样形散神不散。所以,尽管1、2题都从词语角度考查,但处处围绕着中心,揭示着中心。3题从文章的选材和结构两方面考查,比前两题对内容的挖掘更深入一步,选材是细节,文章集中描写了几件事情,结构上突出强调的是“这一刻”。这样表达既描述全面,情感也显得十分浓烈,仍然突出的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最后一题要求写见闻,能将最感动人的细节描写出来,就符合中心的需要。

  答案:1.①表现温家宝总理争分夺秒,迅速赶赴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与人民并肩而立的崇高精神。 ②一个“但”字,语意转折,把成都市民虽遭余震威胁却不顾个人安危,心系灾民、献血救人的优秀品质展现在读者面前。 2.心与心的关怀和交融(或:心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3.选材:选取地震发生后的多个典型材料和生动细节,反映从中央到地方,军队到百姓,官员到群众,万众一心、并肩而立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 结构:文章连用6个排比段,反复强调“这一刻”有无数国人与灾区人民并肩而立,从而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4.例如:校园中,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为灾区群众献上一份爱心。例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水家乡

  蔡楠

  我曾是一只野生的黑鸬鹚(lúcí),白洋淀只是我南徙的中转站。

  那天,我飞过浩淼的水面,飞过远接百里的芦苇荡,来到了白洋淀边。我落在一片硕大的荷叶上,我锐利的嘴被眼前的美景磨圆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前唰地落下一道白光。荷叶倾倒,荷花飘零,我被一条渔网罩住了。渔网慢慢收拢,我看到了苇帽下一张黝黑年轻的脸,在船上,在阳光下得意地笑着。我铁青的羽毛闪着愤怒的冷光,磨圆的嘴重归锐利。等他伸手抓我双腿时,我奋力一扑,啄住了他的左眼……从此,我失去了自由,而这个叫陈大船的年轻人成了陈瞎子。

  我时刻准备迎接陈瞎子的报复。然而他眼伤痊愈后,却笑眯眯地给我带来了一只漂亮的母鸬鹚:她洁白的羽翅缓缓扇动,犹如一团芦花飘落在船头。我呐喊着,跳跃着,一头扎进汪洋恣肆的大淀,给她叼上一条欢蹦乱跳的红鲤。我轻啄着她光滑柔顺的羽毛,急不可待地说,白鸬,我不走了。

  就这样陈瞎子成了我的主人,白洋淀成了我的家乡。陈瞎子是个精明的人,几年以后,他成了白洋淀有名的渔王,还娶了媳妇,生了一个双目齐全的儿子,我和白鸬也有了一群可爱的儿女。

  做鱼鹰很辛苦,陈瞎子更辛苦,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看着他独眼里抑制不住的光芒,我也用翅膀覆住白鸬,在儿女们的欢呼声里柔情地啄着她的脖颈……

  我和陈瞎子的好日月终于在白洋淀几度干涸后戛然而止。水干了,鱼净了,鱼鹰也没了用场。陈瞎子的老婆病死了,我的儿女们先后被陈瞎子卖到了南方。只剩下我、白鸬,一起陪着陈瞎子慢慢老去。

  终于,在芦苇干枯、荷花凋败的时节,和我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白鸬在吃了一只有毒的田鼠之后离开了我和陈瞎子。陈瞎子拿着铁锹,抱着白鸬,肩扛着我来到村边的小岛上。他挖了个坑,把白鸬埋了。他盖好最后一锹土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独眼里滚下了几大滴混浊的老泪。就在埋白鸬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孤坟,那是他老婆长眠的地方。

  陈瞎子流完泪,把我抱住  他把我往灰暗的天上送去。我抖动着衰老的翅膀,嘎嘎地叫了两声,奋力地开始了许久不曾有过的飞翔。

  我终于没有飞出白洋淀。我已融入了这方水土,白洋淀就是我的家乡。我在干旱的淀边凝望着天空,凝望着远方。我伸长了脖子久久地等待,希望能一直等到水的到来。

  (有删节)

  1.请从陈瞎子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

  (1);

  (2)陈瞎子驯化了黑鸬鹚,他们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

  (3);

  (4)陈瞎子把黑鸬鹚放走了。

  2.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小说中两处画直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陈瞎子怎样的心情。

  3.请联系上下文分析第六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有人说这篇小说是“一曲命运的哀歌”。请结合你真切的阅读体验,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不少于80字)

  (2008年山西太原市中考试题)

  分析:选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鸟的角度写的一篇白洋淀生活经历。其寓意是明显的,由于人们不注意水资源的保护,白洋淀快干涸了,鸟类要离去了,美好的景致将不复存在了。设计的四道考题在体现小说文体特点的同时,又突出了对主题的理解。1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概括,不要忽略题干的要求,看清楚要从“陈瞎子”的角度梳理,不要认为小说是从鱼鹰的角度叙述的,情节梳理也依据文章原本的角度。2题要求正确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陈瞎子是被鱼鹰描述的对象,因此,他的心理活动只能通过外在表现揣测。切记揣测不能随心所欲,要依据文本内容来正确推断。3题要求正确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回答此题,最容易出现的差错是片面性,即只回答描写了白洋淀美丽的风景,而忽略与后文形成对比的内容。至此,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全部考查到了。再就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考查阅读体会和认识,第4题就是这样一道题,要写出环境恶化不仅仅是对鸟类的威胁,也是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这样才能符合主题的要求。

  答案:1.示例:(1)陈瞎子抓住了黑鸬鹚;(3)陈瞎子和黑鸬鹚都家破人亡。 2.示例:第①处:鸬鹚捕获了花头鱼王,陈瞎子激动地到处炫耀,这个句子表现了他自豪(或喜悦)的心情。第②处:陈瞎子不得不送走鸬鹚,“絮絮叨叨”表现了他对鸬鹚的难舍之情,这里写出了他矛盾(或无奈)的心情。 3.示例:这段文字描写了白洋淀秀丽的风景,烘托出大家捕鱼时欢快的心情,同时和下文白洋淀干涸后的情形形成对比。 4.示例1:黑鸬鹚虽然被渔网罩住,从此失去自由,但是美丽的环境、温馨的家庭仍让他在随后的岁月里燃烧激情。可当环境被破坏,当白洋淀不再有波光闪烁、荷花飘香时,黑鸬鹚的悲惨命运终于降临了。命运唱响哀歌,生命却用执著使之奏出悲壮的旋律。 示例2:曾经的满淀荷花残败了,曾经的粼粼波光难觅了,曾经的悠扬渔歌消失了,曾经的欢乐和笑声随风而逝了……季节还在轮回,美丽的景象却不再重现。当命运被污浊的环境染黑了翅膀,它所带给人们的除了忧伤,就只剩下了等待。然而,改变的力量,也正在这等待中蕴积。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