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3.使用借代的注意点

  ①借代的借体必须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解。②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4.使用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自相矛盾。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②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5.使用对偶的注意点

  ①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②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就是“正对”。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例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6.使用排比的注意点

  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7.使用设问和反问的注意点

  ①设问的特点是有问有答,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②而反问的特点是有问不必答,答案自在问话中,目的在于加强语气,表示肯定。例如:“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专题二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考点1 识记作家作品常识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虽然识记作家作品常识的范围比较广泛,但都作了限制:一是“重要”作家,是指在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占有较高地位的作家。对于中国作家,识记的重点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对外国作家,识记的重点是他们的国别。二是“代表作”,是指那些在历史上有代表性、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同时,对于作家,还应熟知他的创作特点、风格和流派;对于作品,还应了解其体裁、出处、地位、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对后世的影响等。

  复习重点:了解古诗文阅读与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特别是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常识的联系。着眼点通常是大作家小作品,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要求要全面。 考点2 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