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有起兴或发端的意思,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然后再引出所要歌咏的内容。诗歌以“兴”起头,往往能起到寓意、联想、象征和烘托等作用。

  夸张:夸张手法只要运用得好,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有利于表现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

  借代:运用借代,目的在于把事物描摹得更精炼、更形象、更具特征。读古诗词遇到有借代的诗句,不能直解,要考虑它借代的是什么。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物当人来写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描写的是自然界的事物,表现的却是诗人的情怀。诗人把春雨当作人来写,赋予它动作、情感和品质,它适时而至,润物而不声张,其品格多么高尚。

  用典:典故,顾名思义,就是典籍中的故事。运用经过压缩成一个词的故事,用在句中以表达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的手法,就叫“用典”。用典,往往能化繁为简,能把意思表达得含蓄、委婉而有韵致,让人联想,让人玩味。虚实:虚实是古人论诗论文经常采用的概念,虚与实是一对相对概念: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以往、未来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如此等等。诗歌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增加时空的深度和广度,引发读者的想像,同时使形象更加鲜明,并大大加大作品的容量。

  烘托:烘托是一种通过渲染气氛,以使人物在这种气氛中被刻画得更加深刻更加动人的表现手法。它常常通过场面描写、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来实现。它强调的是整体渲染。

  衬托。衬托是一种利用事物间相对的条件,以一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事物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强调的是一物衬一物。

  情景交融: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常常借助客观外在的景物把自己的感情含蓄地表达出来。优秀的诗歌作品,不论是触景生情,还是缘情造景,总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无我之境”,是指比较客观地描写景物,感情较为隐蔽,而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中渲染某种气氛,构造某种意境,不动声色地启发读者产生某种感情倾向。如陶源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谓“有我之境”,是指比较侧重于诗人激情的倾泻,把感情加在景物上,高兴时笔下景物都在高兴,悲伤时笔下景物都在悲伤,即所谓“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等。

  寓理于景:把道理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寓理于景。唐朝诗人中就有一些这样的诗句,到了宋代,诗人们喜欢以议论入诗,重理趣,形成了宋诗的一大特色,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是自然而直接地把的感情抒发出来的表现手法。它是的感情无法控制的结果,自然而强烈。

  托物言志:把要表现的生活理想、道德追求和精神品格通过咏唱外物来实现。如于谦的《石灰吟》。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