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南京市2009年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分类精编 文言文阅读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09-11-12 13:19:00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高淳县

【古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文王欲伐崇,先宣言曰:“予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 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予将来征之,唯为民,乃伐崇。令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崇人闻之,因请降。(《书苑•指武篇》)

9、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小大之狱 听狱不中 D.伐竹取道 毋伐树木

10、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皆以美于徐公

11、句子翻译(4分)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崇人闻之,因请降。

12、曹刿与文王关于战争的“远谋”,其共同认识是什么?(2分)

13、甲乙两文都进行了对比,请简要分析。(2分)

9、(2分)B

10、(2分)C

11、(4分)①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②崇人听说了这件事,于是请求投降。

12、(2分)取信于民(意思对即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2分)甲文用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和曹刿的爱国热情;深谋远虑作对比;乙文用文王的不侵害百姓利益,为民而战与崇侯不敬父兄长老,不抚恤百姓作对比

六合区

【古文阅读】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乙】

穆公亡马

秦穆公①亡马,岐下②野人③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④,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⑤以归。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②岐下:岐山脚下。岐,山名,在陕西境内。③野人:这里指农民。④椎锋争死:拿着锐利的武器以死相救。⑤晋侯:指晋惠公夷吾。

8.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B.秦穆公亡马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乃饮之酒 中军置酒饮归客

D.其后穆公伐晋 齐师伐我

9.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君子不以畜害人”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皆以美于徐公

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吏逐得,欲法之。

译文: ▲

11.用(/)为乙文中话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

12.【甲】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的原因是“ ▲ ”;

【乙】文中“穆公为晋所困”,最后得以“获晋侯以归”,这正说明了【甲】文中“ ▲ ”的道理。(2分)

13.读完【乙】文,秦穆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分)

答: ▲

8.B(2分)

9.D(2分)

10.官吏追捕他们,捉到后要绳之以法(或按照法律惩处他们)。(2分)

11.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2分)

12.天时不如地利(1分)(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得分) 得道者多助(1分)

13.宽容大度,有爱民之心(2分)

溧水县

【古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láo):泥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辄能语其要( ▲ ) ⑵轼诣武卫营( ▲ )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泛于梁山泊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D、朝廷从之 悉以咨之(《出师表》)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⑵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询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最大。

B、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士兵冒雨增筑城墙,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很小就树立起为民除弊兴利的大志,所以后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D、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12.根据节选文字,结合已经学过的苏轼的诗文,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2分)

8.(1)语:说出;(2)诣:到……去 ;各1分

9. D 2分

10.(1)(“若”、“许”各1分)苏轼如果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母亲是否答应我呢?

(2)(“虽”“且”各1分)河水将要危害到城墙,事情非常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

暂且替我竭尽全力(保护城市)。

11.B 2分

12.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家,也是一个心忧天下的清官廉吏。(2分意思对即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