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阅读理解 > 正文

2009年现代文阅读文体梳理及精练:议论文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09-12-8 9:04:24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1.词句品析:体味和推敲词语的指代用法、感情色彩、准确性与严密性、上下文的照应、修辞的运用等;体味和推敲句子的逻辑性、修辞的运用、说理的角度、长短句层次关系等。如2009年山西太原市中考试题(《阅读就是阅世》)第15题:在第④段说“结果自然是令人担忧的”。精读本段,写出“令人担忧”的结果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2.结构梳理:主要是考查划分结构、归纳段意、分析角度、理解结构类型及作用等。命题可以涵盖全文,也可以仅在一个自然段之内。如2009年重庆市中考试题(《我们为什么活着》)第22题:具体说说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文体把握: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辨析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概括论据,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论证过程。如2009年江苏连云港市中考试题(《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第13题:文章第⑤自然段列举“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009年黑龙江哈尔滨市中考试题(《不朽之盛事》)第24题: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内容探究:就原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想体会,评论文本中的人物或事件,评价的观点或态度,等等。如2009年安徽芜湖市中考试题(《纯真与练达》)第13题:文章②③段提到的人物有几个是重复的,如鲁迅、郭沫若、果戈理,换成其他人物的事迹好不好?为什么?

  5.迁移拓展:紧扣文本的中心论点,联系考生的现实生活,学以致用。如2009年福建福州市中考试题(《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第17题:缺失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例并说说其危害。2009年辽宁锦州市中考试题(《创造生活》)第29题:作为青少年的你们,应该如何创造自己的生活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1.建立文体意识。学习议论文首先要弄清记叙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记叙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人物、事件直接阐明见解和主张。要能分辨文中记叙性和议论性的语句,能分辨以记叙或以议论为主的段落,理解“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统领”的文体特征。如课文《纪念白求恩》对白求恩的国籍、年龄、在中国工作情况的介绍,主要是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课文《谈骨气》列举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者及闻一多的事例的目的,是围绕孟子的三句话证明中国人从古至今、从官到民都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把握文体知识。论点是的观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或开头、结尾的句子中。如课文《多一些宽容》的题目就是论点。有的文章有分论点,往往以结构相似的句子、并列的结构出现在段落的开头。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事实要真实、有代表性,主要用记叙方式表达。道理通常采用的是经过验证的正确理论、名言警句等。如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开头就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引出观点。不过,名言警句不一定都是理论论据。有时名人的话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一篇议论文中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常常相辅相成。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即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方式是论证展开的角度。从正面直接证明论点的是立论,对反面、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的是驳论。认真研读,整体把握文本。文章的主要观点、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有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只有深思,才有发现。

  文章是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连、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应紧扣题干要求,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于高处大处着眼,确保答题的完整性。体会、品味语言应注意语境。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有很强的逻辑性,信息量丰富,不少考生由于语感不强,往往对品味语言的题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回答这类题目时,要把词语、句子放在段落篇章中去理解分析,其含义、作用不能脱离分论点或中心论点;富有哲理的语句要挖掘内涵,具有结构作用的句子要说明它的统领、承启、归纳等作用。规范作答。解答内容探究、迁移拓展类试题时需严格注意规范,不可以离题千里,随意而谈。要结合文章主旨,谈阅读作品后的感悟或联系生活灵活运用内容。相关材料的,还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从文章和材料两个方面来思考。

    ①书写了给人读,人读了书又写书,写了书再给的人读。文化就是这么传承的,也是这么发展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靠的是包括写书在内的这样一些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中国最早的书,是刻在兽骨上的,后来是竹简,再后来是刻板、活字印成的纸书,如今是电脑页面,是数字化的书。

  ②花开花谢,往来古今,许多写书的人不在了,而他的书仍在,仍有人在读。许多写书的人和读书的人并不相遇,但他们的心仍跨越时空地在交流。读书之时,心如止水,仿佛两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阅读能够使人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读书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使人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读书不仅在于长知识,还有比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我以为是在学做人。人写书不是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传授知识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所有的写书人都是在写自己。“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辩证的。我们读书,读到了最后,就是读人。任何一个写书人,归根结底,写到了最后,莫不是写进了自己的抱负、胸襟和情怀。他总是有所寄托,不然,他为何要写书?

  ④正是因此,我们读《离骚》读出了屈原,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读《岳阳楼记》读出了范仲淹,读《阿Q正传》、读《狂人日记》、读《孔乙己》、读《祝福》读出了鲁迅。我们读屈原、读司马迁、读范仲淹、读鲁迅,读出了世道人心,读出了悲天悯人,读出了光明正大。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中,从来都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讲,什么叫“文如其人”,什么叫“道德文章”,都是讲:书即人,人即书。

  ⑤这是否有些绝对了?也许有那么一点。的确存在一种文字和人品不相符甚而相背谬的书,那是一些假人写的假书。我们此时讲的,已将这些排除在外了。我们认定读书不可读欺世盗名的书,做人要做光明磊落之人。

  ⑥我们坚持这样的信念: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这对写书人和读书人来说,都是“不朽之盛事”。

  (选文有改动)

  1.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对于文中画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说读书人能和写书人跨越时空进行交流,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曾与哪位写书人进行过心灵的交流,获得了什么有益的启示。(文中涉及的作品除外)(3分)

  (2009年黑龙江哈尔滨市中考试题)

  【解题支招】

  第1题,考查考生“辨析、判断、提取和归纳论点”的能力。解题时可以结合文题,从论点位置的常规经验出发,到文章和段落的首、尾、中间找出中心句;再对比分析这些句子和文章整体、题目的关系;最后选择或归纳最合适的句子作为中心论点。本题的答案为: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

  第2题,考查考生“体味、理解词句的含义”的能力。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词句的准确、严密性;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所用词句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联系上下文揣摩其语境意义。本句中最难理解的就是“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其语言简洁、富有张力。联系上文“阅读能够使人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联系下文“阅读使人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可知本题的答案为:读书使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更广博的知识。

  第3题,考查考生“辨识、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的能力。这道题其实有一个留白,要知道运用什么论证方法,首先就要清楚运用了什么论据,还要考虑论据与论点或分论点的关系。本题就是围绕事实论据与分论点的关系来命题的,故答案为:举例论证。论证了“书即人,人即书”的道理。

  第4题,考查考生“联系生活、迁移拓展”的能力。本考题妙在进一步拓展文本,让读者思想产生迁移,结合课标要求的必读名著及其他优秀作品,给考生以充分的发挥空间。答题时围绕的中心话题是读书人能和写书人跨越时空进行交流,长知识,更是学做人。交流的主要内容是自己具体的读书经历,感受要紧扣话题中心,表述要简洁清楚。答案示例:我读吴承恩的《西游记》,读出了吴承恩,读出了他济世救民的菩萨心肠,也读出了他对黑暗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1 2 3 下一页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