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复习指导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正文

中考语文复习提纲(试题及答案)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0-1-30 13:53:00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8《出师表》

1 诸葛亮 是三国蜀汉 政治家、军事家。

是出师伐魏,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表:文体)

2、重点字词。

(1)崩殂: 帝王死 (2)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3)菲薄: 轻视 (4)恢弘:发扬扩大 (5)引喻适义:称引 恰当 (5)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6)异同:不同 (6)刑赏:罚(7)昭…..之理 显示 治理 (8)淑均:善良公正(9)倾颓:倾覆衰败 (10)倾覆:兵败 (11)布衣:平民(12)躬耕:亲自。(13)闻达:做官扬名 (14)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15)驱驰:奔走效(16)夙夜:早晨(17)不毛:荒凉的地方(18)庶竭:希望 (19)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 比喻才能平庸 (20)攘除:铲除。(21)彰:表明 (22)斟酌损(减少)益(增加): 考虑(23)慢:怠慢(24)以彰其咎 表明 过失(25)以咨诹善道:询问 (26)雅言:正确(27)临表涕零:面对 眼泪 (28)之秋:时(29)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30)偏私:偏爱私心(31)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3、通假字:阙:(通“缺”)缺点 简(通“拣”)选拔

有(通“又”)

4、古今异义字: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由是感激: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开张: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晓畅:精通熟练 今:作文通顺明白

5、 一字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恐托付不效。(成效)深追先帝遗(yí)诏 (遗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性行淑均 (行为)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的原因) 行阵和睦 (队伍)俱为一体 (是) 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行)寄臣以大事(把)

众议举宠为督 (做,担任)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为、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以光先帝遗德( 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6、 成语: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计日而待 作奸犯科

7、理解记忆: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理解:

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

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相关诸葛亮的故事: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 病死五丈原 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 摆设八阵图 空城计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诸葛亮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赞《出师表》诗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29《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开头一句和第一自然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即第二个自然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即第三个自然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段即第四个自然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9. 故乡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

理文脉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

故事情节的开端为第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

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为第6—77段,“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故事情节的结局为第78—88段,“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未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将来和下一代。

辨结构

结构示意图

回忆中的故乡

↓ 杨二嫂

故乡的景色 → 变←故乡的人

(对比手法) 闰土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探意旨

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和猬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以闰土为例: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键,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原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

杨二嫂:年轻→中年→?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发农民起义,再……历史不停的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3. 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议问题

1.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景象是“萧条”:心情是“悲凉”;这样就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2.第12节写“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描写了一幅“月夜刺猹图”;景色特点:美丽动人,色彩明快;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也是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 未见闰土前,“我”有关闰土的记忆是怎样的?“我”见闰土前后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见闰土前,在“我”心中,闰土就代表着美丽的故乡的一切记忆。未见时,“我”心中充满期待、憧憬;见到后觉得隔着厚障壁,心中悲凉。

4. 与闰土见面时“我”几次“说不出话”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始“说不出话”是由于兴奋,乍见之下陌生,最后“说不出话”则是由于彼此隔膜。

5. “我躺着,听船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隐含意义是指我在探索、跋涉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和民族的路。

6.“我想到希望,……,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反映了“我”在前进道路上的彷徨和茫然,缺乏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如果人民满怀希望,并团结一致地为这希望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无”;如果人们心里充满希望却不去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有”。关键在于应该去争取、创造,应该积极面对未来。没有承诺,但是给了人们希望,鼓励人们去追求。

[特色鉴通]

1. 多方面地运用对比手法,多视角地揭示主题思想,给作品增添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

如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构成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构成人物今昔的对比。在人物的对比中,又有着诸多层次:有闰土、杨二嫂前后肖像的对比;有闰土前后语言、行动、气质、性格的对比;闰土与杨二嫂性格的对比;有“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与“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的对比;有中年的“我”和闰土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把旧中国农村日趋贫困、人与人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广。

2. 传神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对少年闰土肖像刻画,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而对中年闰土所刻画的是一个受尽折磨和压榨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素描式的勾勒虽无一贬词,却刻画了一个泼辣粗俗、令人生厌的农村妇女的外部形象。

3. 景物描写中深沉地激荡着思想感情的波澜

小说一开头就用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勾勒出冬日江南农村死气沉沉的景象,透露出“我”悲凉的心绪。在小说里,将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说里也有一幅闪着灿烂光彩的图画,即回忆少年闰土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景物描写中寄托了对美好景象的深切向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了解相关内容。

1、说明对象是:纪念碑,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

2、从表达方式来看,以说明为主,有机地插入记叙和议论。

3、文章的正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正标题标明了要歌颂的对象,揭示了中心思想;副标题标明了说明对象,表现了对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

4、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是否都一样?

介绍方法同中有异,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5、说说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5、全文回顾:①在文中几次写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②反复写的作用是什么?(三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纪念碑的主题,表达对人民英雄的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

(二)理清思路,把握顺序。

1、全文总的思路是:点题总领正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2、的行走路线是:从东长安街向西出发,越过 、踏着 、走到 、踏上 、到了 ,是由 及 ,由 到 的瞻仰顺序。(广场,石道,纪念碑台阶前,台阶,第二层平台,远,近,低,高)

3、在说明纪念碑结构时是按照“ —— —— ”的顺序,而在写碑身时,采用“正面—— —— —— —— ”的说明顺序,体现了先 后 的写法,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中心意思。(台阶, 碑身, 碑座, 背面 ,碑身东西侧上部 ,小碑座的四周 ,碑顶 ,主,次)

4、写浮雕时,由 到 再到 ,最后到 ,这个空间顺序实际上是和浮雕所反映的 相一致。(东 ,南, 西, 北, 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三)辨别说明方法。

准确说明事物除了要抓住它的特征之外,还要灵活恰当的运用说明方法,请同学们指出以下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打比方)

2、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

3、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列数字)

4、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作比较)

(四)体会重点词语。

说明的语言要求准确,的语言还富于变化,学习课文时注意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

1、浮雕的画面显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齐集”含有“聚集、集拢”的意思,在句子中体现出学生们的举动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而且含有人心一致、队伍整齐之意。)

2、“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促使”说明“五卅惨案”起到了推动革命风暴的作用。)

3、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年到1000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至少”确定了一个时间段的下限,说明了浮雕质料的耐久性;“左右”一词大致确定了每幅浮雕上所刻的人物数量,去掉反而不准确了。)

(五)内容理解

1、你有没有想过碑文中运用“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这些表时间的词语有什么含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三年以来”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的最后三年,“三十年以来”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一年,由此标志我国旧民主主义的开始。)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2、想一想在说明纪念碑结构时为什么不按“台阶——碑座——碑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字词语积累

1休憩qì2举止泰然3黯然失色4困厄è5扼è制6震摄shè7迤逦yǐlǐ8废墟xū9甲胄zhòu10停滞zhì11琥珀hǔpò12顶礼膜拜13秾nóng丽14阴霾mái15蹩bié脚16孤陋寡闻17阴晦huì18聚族而居19猹chá20弶jiàng21脚踝huái22獾huān猪23嗤chī笑24惘wǎng然25恣睢zìsuī26珠烁晶莹27撂liào28讷讷nè29憨憨hān30鹿砦zhài31磕磕kē绊绊32煞有介事33露出马脚34狡黠xiá35挑衅xùn36声嘶力竭37大名鼎鼎38嫣yān然39不一而足40比比皆是41惬意qiè42骨骼gé43笨拙zhuō44手舞足蹈45新陈代谢46神采奕奕47适可而止48醴酪lǐlào49不了了之50钻牛角尖51花萼è52萌蘖(niè)53今非昔比54相安无事55吞噬sì56无所适从57韬tāo光养晦58洋洋大观59梵fàn高

上一页  1 2 3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guofeng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