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中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中考 > 综合辅导 > 浙江 > 正文

2017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语文》命题意图

来源:考试吧 2017-6-25 8:07:15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2017年浙江宁波中考《语文》命题意图”,更多关于中考真题答案点评、中考试题答案,请访问考试吧中考网或微信搜索“考试吧初中资讯”。

  2017中考真题及答案专题最新文章 |2017年中考作文专题 | 微信对答案

2017年宁波市中考语文命题意图

  一、注重知识积累考查,夯实语文教学基础。

  众所周知,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理解与表达的基础,是语文素养发展的基石。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锦绣诗文,绚丽浩瀚的域外文明为我们呈现了众多的华彩篇章。传承经典,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语文测评应有的题中之义。本卷前五道题目分别从汉字书写、古诗文名句、文言词语、传统文化、文学名著等五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题型有异,维度有别,必做、选做相结合,力求让考查更加客观、公正和灵动。汉字书写的语料是我们精心挑选的,既有地域的表识,又有诗意的流淌。我们觉得,生活如果没有了诗,那么,花也不做梦了,鸟也不做梦了,蜜蜂会沮丧到无心采花,也无心酿蜜。今年是第一次设置传统文化的考题,虽然只有一题,但这样的导向是很有意义的。我们选定对联入题,是因为对联是由汉语单字单音的特性形成的独特文学形式,而且对联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在许多场合。我们坚信,只有积之弥厚,积之弥实,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切实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才能夯实语文教学的基础。

  二、选材融入时代元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语文教学应该稳中有变,应该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语文测试,要有时代的气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选择材料时,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写作一我们选择了“孩子与父亲”的对话,在真实的模拟情境中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文字表达能力,写作二我们选择了生活小贴士,以此作为联想和思考的触发点,熟悉的生活经验,自然能引发绵长深厚的思考;而“理性思维”的这个阅读语段,链接材料二选择了《范进中举》的教学片断,学生对来自教学现场的材料,肯定有着切身的感受,仿佛回到课堂,其问也真,其思也切,其答也实。学生看到离自己生活异常接近的考查材料,无形之中也会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轻松上阵,更能检测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份检测的卷子,如果还能给学生以新的知识,那是理想的妙境。在《蜕变》这一语段考查中,我们紧扣文本的特质,按照“故事·场景的组合”“语言·意义的蕴含”“称呼·人物的标识”“标题·主旨的暗示”四个层次设题。四个场景组成故事,是本篇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的特点;语言是意义的居所,语言的能指并非所指,所指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明确;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本篇小说中的人物仿佛画着京剧的脸谱,具有符号化的特点;利用前后文线索推想难字难词的意思,是一项必备的阅读策略,学生对“蜕变”一词是陌生的,如果学生能学着去探索作者在文句中埋藏的线索,厘清陌生字词的意义,就可逐渐独立读书,并且增进增厚理解。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设置了四道题,对学生而言,是答题,更是求知,不但明白了本篇小说的特点,而且懂得了小说的阅读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展开,这样应答之旅也便隐含了学习之旅。

  三、借鉴先进评价理念,引领教学方式变革。

  PISA测评特别着重于学生能否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文本阅读中,理解与诠释文本内容,进而提出合宜的理由给予支持或论述,希冀能在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和挑战时,能够藉由阅读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为了践行PISA测试理念,我们的题型设计着眼于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像第6题、第10题、第13题和第21题就是典型的PISA理念体现。第13题用文本习得的知识去省思课堂上的教学情境,还有第21题,在真实的情境中检测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近年来,SOLO分类理论的评分机制对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影响颇深,它对学生解决问题时所达到的思维水平进行了等级性的划分——从低到高的五个基本结构。由这一理论所衍生的层级评分,能立体地呈现学生的解答过程与方法,能细分学生解答时的思维层级,与采点评分有着本质的差异,卷中的第9题“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小说标题‘蜕变’的理解”就是典型的层级给分,学生对“蜕变”一词是陌生的,但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会不断生成意义,从外形变化而心理变化而心灵成长,不断加深充实理解。

  运用PISA和层级评分这些先进的理念,意在引导教师解放思想,回归语文教学本质,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切实改变教师过于主动传授、学生过于被动接受的教学形态,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注重过程方法考查,甄别思维水平差异。

  SOLO分类理论和PISA理念有一个共同特点,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得出的结论,更关注学生答案的由来,也就是产生这些结论的思维过程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推理判断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在命制题目的时候,我们特别注重过程方法与思维水平的考查。像第13题“阅读‘链接材料2’,同学们回答问题时,用到了哪些理性思维技巧?请试作分析”,考查学生答题的过程与方法意图就非常明显,而第12题是这样问学生的:“比较选文第一段和‘链接材料1’,哪段文字更能激发你的阅读兴趣?请说明理由。”学生回答的时候,首先要比较,然后要基于自身的喜好做出判断,然后要说出支持感性判断的理性理由,过程与方法在这样的题目中就能很好的得到体现。第15题则一改往常直接文言字词的检测的方式,需要学生转个弯,不直接考查词义,而是在字词理解基础上考查语段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思想同样体现在第6、7、12题中,这些题目有个共同的特点:切入妙,蕴藉深,隐含了解答过程方法和思维层次的有效检测。

  五、调动阅读生活体验,引导写作本质回归。

  中考作文题目的命制要充分考虑到作文的普适性和柔韧性:所谓的普适性,就是希望考生看到所给的题目,都能迅速调动自己的阅读与生活体验,从中找到合适的题材进行诠释与演绎,这也是公平性的体现;所谓柔韧性就是所给的题目要有较强的张力和区分度,从取材到立意,不至于缩小到一个很小的区间,给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但又不影响文字表达水平的甄别。今年的作文题目“往后一小步”,借助“生活小贴士”,学生就有了触发的原点:或是乘车、拍照、就餐、排队……或是待人,处事,明理……或是思维,修养,态度……其实,为了看清自己,我们有时都需要往后一小步,这样才能看到自己怎样反应和行动,怎样思考与感受,观察自己的性格特征,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欲望……总而言之,这个题目有非常明确的导向功能。就教学而言,追本溯源要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回到作文的应然之路;就考查而言,命制的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都有东西好写;就科学性而言,既要兼顾到公平性,更要兼具甄别功能,最大程度地区分出学生的写作水平。

  最后,我们想说:学业成绩是短暂的,但成长却是一辈子的,让阅读开拓学生丰富的生命视野,滋养多元智慧,不再只是记忆、储存、不断重复单调动作的机器人,而是有感受,可以不断超越、发现、思考、澄清而产生喜悦的“人”。(命题组)

扫描/长按二维码关注即可获得中考作文
获取2017年中考作文
获取历年中考满分作文
获取2套仿真内部资料
获取历年考试真题试卷

微信搜索"考试吧初中资讯" 关注也可获得中考秘籍

  相关推荐

  2017中考满分作文 | 2017中考作文题目 | 2017中考英语作文

  2017中考语文答案 | 2017中考数学答案 | 2017中考英语答案

  2017中考成绩查询 | 2017中考录取分数线 | 2017中考志愿填报

文章搜索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中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中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中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中考资讯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