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张永生做客腾讯访谈解读国考备考
腾讯教育(微博)讯 距离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有10天左右的时间,腾讯邀请到中公教育的首席专家张永生、刘彦老师做备考冲刺指导。对2013国考考试形势及重点题型进行深入讲解,以下是访谈实录——
2013国考十天终极冲刺备考指导所属分类:教育 新功能放大观看
主持人:亲爱的腾讯网友大家好,来到腾讯教育访谈直播间,我是今天的主持人,今天的嘉宾是中公教育首席专家张永生、刘彦老师。
今天谈的话题非常小,有多小?只有一张卷子的厚度0.8微米;我们也可以说这个话题非常大,因为它涉及到工农兵学商各个行业,而且和全国138万考生的仕途命运紧密相连,那就是——“国考”。距离公务员考试还有13天,对于接下来复习备考冲刺,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至关重要了,我们今天就让两位老师为大家讲解一下2013年国考的命题趋势以及重点题型讲解。经过前一段的复习备考,有的考生可能已经进入复习高原期,甚至想弃考,京华时报也报道说“一半考生准备裸考国考”,针对这个问题二位老师怎么看?
公务员考试研究与辅导专家 刘彦
刘彦:裸考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国考本身,从以往统计数据来看,国考竞争比较激烈,按照近几年情况是百分之一点,100个参加考试的考生,最终成为公务员大概只有1%,这样一种比例在近几年给广大考生造成压力,很多考生有一个预估,没有办法获得胜利,很自然放弃这样一个考试,最根本原因是第二点,为什么会认为自己考不上,就是因为大部分的考生在面对这个考试的时候,一种心态。其实我觉得不仅仅是国考如此,在面对找工作,面对考研,面对其它选择的时候,考生有一个共同心理,就是不愿意在某一个不是特别有把握的项目上投入太多精力,用一句话概括考生的心态,就是万一我没有考上,我该多吃亏啊?所以实际上面对诸多的选择时候,大部分考生不会把自己时间、精力真正投入到准备当中去,源于自身错误的心理,就是如果最终失败,这是非常不划算的一件行为,这种思想导致了准备考试过程当中不够充分,有很多考生等到国考的岗位下来以后才开始准备,更有甚者整个过程当中没有任何准备,因为可能还听说有人曾经裸考成功过,所以既然我考也有机会,与其这样不如直接碰运气。
反过来,因为不准备,导致第一个因素在即将参加考试的时候变得更加凸显,我没有准备,越觉得自己考不上,临考的时候选择一刹那,有些人心理素质比较强一点,坚信自己运气比较好,走进考场,成为裸考的考生,还有一部分成为弃考的考生,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借这个平台,也是跟我们广大网友去交流一下,就是在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把这个问题认真想明白,虽然最终成功与否是由我们努力决定,这个过程当中能力提升,以及培养我们做事情的习惯,其实是未来成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主持人:张老师有没有补充的?
公务员考试研究与辅导专家 张永生
张永生:裸考定义为毫无准备之后参加考试,其实这个准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个的20、30年人生积淀,这个对公务员考试,甚至走入职场之前更加坚实的准备,另外一种准备形式,就是考试之前通过对考试内容复习一种准备,实际上可能在实践当中确实有一些人,他没有经过考前集中复习,直接参加考试,但是最后考试成功了,其实这样的人大多数人都是之前整个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当中积累比较多,最后在这个时间不需要通过直接对考试复习的方式就成功了。
还有再强调一点,这种人在整个公务员取得成功人士当中成功比较少,大家往往关注这样的人,觉得这样人都成功了,我用裸考的方式也能成功,虽然比例很小,但是人们往往注意这些事情,存在投机心理。现在整个社会也比较浮躁,大家想要的东西比较多。有时候我到山东大学(微博 招生办)做讲座,在他们公园里面转了一圈,里面很多桌椅,很多人在复习,看到很多人面前既有考研的书,也有考公务员的书,同时准备好几种考试,最后对于每一种考试都不是势在必得,有一种碰运气的成份,就是所谓的偶然性上。那实际上最后可能很多人,绝大多数人我相信两个可能都不会成功。但是往往有几个人成了,让人们成为一个效仿的偶像,但是我觉得大多数人还是应该做更加充分的准备,把这样一个前途命运掌握做自己手里是最现实的选择,不要去舍弃了那种大概率事件,专门关注小概率事件。
主持人:考生还是不应该抱有投机心理。之前曾经对我身边想要报考今年国考的考生做了一个小调查,他们复习到现在这个阶段了,最想知道的就是两个问题,今年国考考什么,就是考试重点。第二个就是在接下来的一周复习中,要怎么安排?能够有所突破。这两个问题,首先想问一下刘彦老师,2013国考行测的命题趋势,重点题型给我们讲解一下?
刘彦:从今年国考的大纲来看,没有太大变化,除了一部分的例题进行调整,其它标准表述并没有改动,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之前国考大纲出来第一时间解读也明确说过,整体趋势应该是稳中求变,大部分的考试内容,应该来说不会有什么主体变化。从这种意义来讲,今年国考考试题型相当一部分跟前几年有重合,比较重点题型,在今年考试当中依然出现,比如说在数学运算当中,历年常考的,排列组合问题等等,这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在今年依然考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比如说我们逻辑题型,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每年都是考察重点,一个是我们的可能性推理,这个是十道题目当中占到60%、70%,主要考察就是一种,从近几年变化来说有新趋势,在前几年可能更多考一种结论型,给你一段材料,看看结论怎么样。从这两年来看,又会有一定的回归,开始涉及严谨的推理,通过我们看完题目以后,有一个论据,有一个结论,但是从这个论据得出这个结论,中间可能还需要一些其它的条件。这种条件的获得是一种比较严谨的逻辑推理,看看推理上存在什么漏洞,直接通过这样方式找到这个前提。这样一种方式在近几年有一些回归。这一部分广大考生要多关注。
另外就是必要性推理当中两种题型,一个是条件命题,从常考的就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到底如何推理,什么情况下有什么结论,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这么一个条件命题,叫做如果你不开微博,那么就不允许来听我的课。有这么一个条件,在这个条件下,现在我们发现有一个同学小张开了微博,他是一个微博控,他特别喜欢上微博,我会不会允许他听我的课呢?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在生活当中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多强调的是不开微博你上不了,那么你开了微博我应该就允许你来上了吧。但是实际上在严格意义来讲,这种推理是不对的。
广大考生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到这样一个条件命题,各种命题如何推理。另外一个考点就是我们的朴素推理,更多是顺序关系,对应关系,已经复习过一段时间的同学,对这种题型不是很陌生,张三、李四、王五等等有几个人,他们分别是什么物理专业,数学专业,什么专业的,之间几个条件,最后找到他们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一种考试题型是比较固定的,也是我们必须准备的。
再就是考试趋势,有一些从生活当中所引入进来的那种朴素推理,这一点是很难预测的,本身也不是我们严格的逻辑规律规定,是命题人根据生活当中朴素的推理命的题型,真正需要逻辑思维,这对于逻辑判断部分,大家更多不是看今年什么新题型,应该把传统题型真正学明白。
理解部分也是如此,从近几年情况来看,逻辑填空部分,重点在于成语辨析,以往辨析更倾向于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两个词,什么战争、战役、战斗,几个词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区别,这种差异性让我们辨别,但是现在可能更多会给出几个成语,这几个成语与他们所应对的环境,他们所使用的环境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又用在一起,更多考察成语使用,因为成语本身具有典故的特点,但是并不是望文生义,所以考察难度相对在这里面增大。比如我们很清楚,汗牛充栋,就是形容书的多少,只能用来形容书的多少,从这种意义来讲,对于考生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一些。然后综合考虑搭配,语境,上下文,这是逻辑填空,至于在篇章阅读这一部分,对于国考而言,每年情况其实是比较一致的,就是特别强调读完一段材料以后,对于文章的作者,本意到底是什么的一种推测。地方省考,通过一段材料然后找一些细节,就是所谓的逻辑性比较多一些,但是国考主要一点就是一段材料读完以后想说什么,所以对于时间也只有10天左右,考生如果复习言语理解,片段阅读,最重要是一个问题要解决掉。如何能够做到在最短时间内,看完一段材料以后明白作者意图是什么。虽然提问方式有很多,主旨,中心思想,作者想告诉我们,启发我们什么,等等,可能有不同的问法,这种问法本质基础只有一个,就是读懂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在此基础上要关注国考的规律性,变化趋势,考到一些排序,给出一段材料,拆分成几个句子,再把这个句子串出来,每年国考还是出一两道,再就是一段材料,挖掉一个空,句子填空题,这种题难度并不是很大,如果考生没有准备,可能并不清楚命题人在命这种题目的时候,考点是什么。比如句子填空,非常注意前后文主题是否一致,非常注意前后文感情色彩,非常注意前后文是否中心词是一个等等。这样一些细节问题也是我们必须去关注的。
比如说推理,国考考察比较规律性,五道常规的推理,五道归类,求同存异,给你六个图,分成两类,这样一种题型本质考法,是我们之前一定搞清楚的,一定通过两个相对的规律,能够A如果开放图形,B是封闭图形,是相对的两类,实际上区分,更多是以前做图形推理比较熟悉的,凹凸与否,对称与否等等,是通过这样一种,我们以前比较熟悉的对立两个特性,我们如果提前准备,就很清楚,做成这些角度区分。五个常规题型,又主要考察两种,一种就是数量型,一种就是近几年考的空间型,数量型就是点线面的数量。实际上这种考点在国考来看是相对来讲比较稳定。
比如说资料分析,国考资料分析,相比前几年情况来看,运算量在逐年下降,对于我们考生来讲应该关注主要是什么,因为每年资料分析所问的问题永远就那些,增长,然后平均增长率,包括比重,包括比较大小,常考的几个问题永远都那么几个。唯一的区别在于可能选项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运算量在下降,同时对于材料的信息获取能力在不断提升。也就是说我们考生训练重点,虽然计算很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对材料信息的综合把握。
换句话说,如何通过之前考试题目的总结,然后从而预判,因为我们预判一段材料的考点在哪里,会对我们这个资料分析的考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之前题目的总结,一定可以做到。
就是一道资料分析题,读这个材料时候,虽然没有看题,这个点是一个重点,提前对他有一个更好的印象。比如说占多少比重,什么什么比什么什么增长多少个百分点,这样一些信息如果对以前总结足够,一看就知道,这也是现在资料分析往往重点考察的一种题型,就是会说以下四项哪项正确,因为四个选项会用到整段材料当中各个不同材料的信息,所以考虑信息综合处理能力,不像以前一个题只要找到第一段第一句,数据已经有了,就他了。然后用他来算,现在不是,一道题四个选项,哪一个对,哪一个错,需要到四个或者更多地方获取信息和结论,最后综合判断ABCD哪一个对和错。这样能力提升是比较重要的点。
现在比如说,数学提高,以往的情况,以往的考点,刚才提到的排列组合,从近几年来看有一个感受,大家特别关注一个题型,极致类问题,随着国考的进行,传统类题目对于考生的难度应该是在下降的,因为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少,近几年国考有一个特点,每年必然两三道题考极致问题,不是列一个方程,解一个方程,比较常规的方法,或者是程式化的方式解出来,更多需要我们对题目进行综合性分析,进行一个判断,就是方向是什么样的?比如说去年考了一个题,就是很多根棍子,有长有短,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得大于高度差的4倍,5倍,大概是这么一个题。那个题会发现其实就是完全超出了我们以往这样一种考试范畴。最需要根本不是说以前学过某一个题型,按照这个题型按部就班地做就去解出来,根本不是这样的,根本就是对于一个问题的分析能力,尤其是极限分析能力,最极端地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一种分析能力。这是现在国考数学运算发展的方向。当然这里面要提醒考生注意,如果说你数学已经很差,就不用关注了,因为这一部分对数学基础的要求比较过,如果数学运算本身基础比较好,要多关注这一块。
第二,在知识性上稍微有所突破,同样观察到另外一个特点,现在国考,包括联考,因为是跟国考统一命题,命题知识性是在不断的拓宽,前几年国考运算不会考到无理数,但是无理数出现了,以前不太考的数学知识,大家稍微关注一下。比如概率,这样一些相对来讲对于绝大部分的考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概率问题,也可以成为我们复习的一个关注点。
从这种角度讲,数学部分,逻辑部分,言语理解部分,资料分析部分,还有第一判断,类比推理,虽然这种题型对于现在考生来讲,应该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可以去提升的空间了,基本上现在水平是什么样,可能就差不多了。这是我对于整个这几大部分的考点大概的预测。
那么至于从复习角度来讲,我觉得应该用两个角度就可以去查清楚,因为时间不多,就十天的时间,如果我们之前基本上没有花时间在备考上,这十天能做的很有限,就是做一点题,考试的时候听天由命,如果考试前有一个充分准备,这十年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就是确保战略层面不出任何问题,对于135道题,到了目前这个时候,你说一道题,两道题对还是错,影响不是很大。考生确保自己做题的策略,做题的速度,在做题过程当中一些战略层面,比如放弃哪一部分多少道题,先做哪一部分,后做哪一部分,这是接下来十天最重要的问题。
根据我们经验,虽然多次的公开场合,包括电视节目,包括网络,包括我们的课程里面,我们都会告诉考生这样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又很清楚,很多考生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掉,以一个数据说明,前几天一个冲刺班,离考试还有10天左右,班上有一半学生两套试题都没有做,这是很可怕的现象。我就更加可以想象,他不可能对整套题的安排策略上有什么准备了。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必须在接下来的十天里面,把不说做十套,最少做五六套,按照120分钟的时间做题。然后严格按照这个时间去安排自己的策略,先做哪一种题型,把容易做的,把比较难的相对来说往后放,但是数学运算不能放在最后,这样策略是必须考虑的。比如放弃,到底是放弃哪几道题,这是训练过程中必须要关注的。
实际上135道题全部都看,但是其中一部分很难,要放弃掉。也就是说在最后十道里面,挑代表性的试题,对试卷进行整体性分析,尤其分析战略层面问题,时间上够不够用,我怎么安排这个时间分配,怎么放弃的,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问题,从另外一个问题解决,就是战略很重要,但是到了最后十天,如果你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战略层面,也是不行,这样让我们脱离考试的时期,也就是最后十天里面依然选择一些曾经做的不太好的题型,一个个去解决,比如以前,排列组合,可能做的不太好,最后几天里面,我拿一天时间不干别的,就把排列组合弄好。比如条件命题不好,最后关头解决一个个小问题,能够处理细节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其实对于行测已经差不多了,我刚才所讲的预测,实际上在我们做模拟题,在我们解决一个一个问题的时候,已经能够囊括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