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清晨,王磊在宿舍楼下喊道。
“来了!”只听楼上一阵骚动,顷刻一个大眼睛的男生冲下楼,来到了王磊的面前。
若是张峰先给王磊打了电话,二人便约在学校门口见,吃过早点,然后一起跳上公交车去“上班”。两位大三学生的目的地是位于西安市中心区的陕西省政府。
今年暑假,50位在陕的高校大学生在省政府大院里完成了为期1个月的见习生活,成为国内首批在省政府见习的大学生。
3个月过去了,对于王磊和张峰来说,那座被称为“新城大楼”的省政府所在地已不再神秘,里面工作的“老师们”也同样有着与常人无异的欢喜与担忧。
如今,昔日的见习生们还会在QQ群里谈人生、谈理想,抽空小聚,逐渐成为日后人生路上坚定的友人。
“经历过这种见习,对人生会有好处。它会让你更温和、冷静地看待问题。”王磊说。张峰则对公务员有了新认识:“其实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你也需要付出,才能有回报。”
而这项旨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政府“真面目”的大学生见习制度,也将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推进下去,担任起让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加了解政府的重要角色。
“不可思议”的选拔
6月底,王磊刚结束大三生活,准备暑假干点儿什么。心思细腻的他偶然看到学校公开选拔暑期省政府见习生的消息,仔细思索一番,将志愿锁定为“省政府办公厅”。
“我的专业是信息管理,又在学校做过宣传工作,觉得这个岗位与自己的专业、工作都有关。”这是时任学校学生会副主席的他给自己的理由。
7月4日,陕西省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大学生假期到政府机关见习制度》,将美国白宫实习生制度“搬”进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大学生政府见习长效机制。从2012年起,在寒暑假期,相关政府部门将为遴选出的在校大学生安排见习工作,为期一个月。
这个想法源于5年前。2007年下半年,现任陕西省省长的赵正永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其间,白宫实习生制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西为中用、首付实践,省政府最初对见习生的要求是“优秀大学生”,后来删掉“优秀”二字,有意识降低门槛。
为了严谨对待,王磊和张峰所在学校依然将公开遴选的门槛定为:大二、大三学生;中共党员或中共预备党员;在学校、院团委、学生会担任部长以上职务,或在各学生社团担任主要负责人职务一学期以上者。
随后,校党委领导直接参与了对报名学生的面试。自我介绍、专业知识、家庭背景、个人优势、对所报机构的了解……三轮面试下来,王磊最终在15选3的角逐中胜出。他兴奋地给另一位拿到名额的同学打电话说:“张峰,你选上了!”
“激动、不可思议、惊喜。”张峰如此概括接到电话时的感觉。“之前不想报名,因为我的工作5月份就敲定了,想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但因为做过一些学生会工作,对省政府也很好奇,最后还是报了名。没想到会被选上。”曾任学院学生会主席的张峰说。
此时他们并不明了,自己被学校选拔、被省政府邀请到“新城大楼”里见习,在国内尚属首次。
在美国,白宫实习生制度有着很长的历史。每年有300个名额面对全国18周岁以上的美国籍大学生。在4个月的时间里,实习生有机会见到总统本人,并结识重要官员,了解白宫运作。
如今,大学生政府见习制度所创造的平台仍然让王磊和张峰觉得大开眼界。“认识了很多以前根本没办法接触到的、各行各业的、比自己优秀很多的人。”两人异口同声。
报到首日
听说小儿子获得了到省政府见习的机会,张峰在家乡延安的父母甚是开心。父母一直希望儿子能成为公务员,安稳踏实度日;正式见习前的张峰也曾如此考虑。
“对省政府,最初就是好奇,之前离它最近的时候也就是从门口路过。”一想到即将揭开省政府大楼神秘的面纱,张峰不由得激动起来。
包括文件处理、涉密系统使用、待人接物基本礼仪等方面的两日培训过后,7月16日一早,50名“第一次吃螃蟹”的见习生正式上岗了。
张峰被和蔼的人事处姐姐带到了要报到的处室门口民政厅下属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处。
“这是干啥的?”张峰抬头端详着处室名称,有些发懵。而一天之后,性格大大咧咧的他不禁有些生气:“来了就让我干这事儿?”
与之前“干大事”的预期正相反,张峰在这个共7人的处室里,做了一天“琐碎的工作”,而且他发现,似乎每个人的工作都很琐碎。直接带他的老师是处室里的副调研员,老师让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熟悉这里。
“其实,基层政权主要负责村委会换届,社区建设就是此意。”张峰说,“原来这里的工作和其他地方没啥两样。”
晚上6点下班后,王磊和张峰结伴一起乘公车回学校宿舍。一个小时的路程,他们聊着首日新鲜见闻。
王磊被安排在省政府办公厅下属的门户网站管理处见习。曾经有过各种兼职经历的他抱着平常心,找自己的部门报到,“像刚来大学一样的心情,只不过这里效率更高”。
第一天,他的主要任务也是熟悉部门。第一件事,是阅读关于政务网站政策、法律法规与管理等方面的书籍;接下来,开始了解他的工作对象省政务网站。
省政府办公厅的主要职责是对内政策学习、传达和实施方案,对外宣传、并监督各部门。王磊见习的门户网站管理处属于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下设的四个处室之一,共10人。
由于与所学专业较为对口,王磊很快踏实下来。拿着800元的交通与餐补,王磊和张峰正式开始了宿舍大楼与新城大楼“两点一线”的见习生活。
“既来之则安之嘛。”张峰想道。就这样,一股充满青春朝气的活力注入到沉稳而神秘的大院里。
未知的世界
省政府大院里有好几栋楼,直到见习结束,张峰也没时间数过一共有几栋。“每栋楼都是按号称呼的。就我观察,整个大院里的正式工作人员也就120多人,不算借调人员;百分之六、七十已过不惑之年。”他说。
百余人管理整整一个省的大小行政事务,忙,自然成为见习生们对公务员真实生活的最深感受。
省办公厅综合一处主要负责省长的工作安排。8月中旬赵省长在汉中视察时,综合一处的人员加班加点,王磊经过门口时,经常看到里面的人忙得“吃泡面、睡沙发”。这让他有些吃惊:“平常都说公务员生活是‘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原来不是这样。”
戴着黑框眼镜的王磊显得沉稳、踏实,每天做好既定任务之余,他开始观察周围的公务员“老师们”。
“公务员的工作量、工作流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是未知的。现在很多人误解公务员,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公务员太忙,很多事没时间澄清,才导致了彼此沟通不顺畅。”他说。
这位“90后”觉得,本处处长堪为揭秘“公务员真实生活”的典型。
陕西省政府的工作时间是工作日的早上8时至12时、下午3时至6时,周六酌情加班。王磊见习处室的处长每天早晨7时30分就来到自己“只有很小空间”的办公室,等着听各部门主任报告工作进度,或电话、或面谈;接着与各项工作负责人讨论电子政务相关各项工作,如网站内容的更新与选择等。
此项工作完毕,时间基本已过10时。处长从自己办公的2楼来到3楼,与本处具体工作操作员们交流工作、了解情况,做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午3时,处长组织开会,安排次日工作谁负责、谁安排、需要采集什么报道、哪些照片;如有需要,处长亲自带人去。
会上,如有网民近期普遍关心的问题,处长会安排制作视频访谈,以作解答。访谈需要提前与相关部门领导预约、发问题、核对时间地点、请速录员等等。所有这些,都由处长统筹安排。
一日,王磊接到处长的表扬电话。“你还主动挑了网站内容上的错别字啊!”处长道。这让王磊很吃惊:“他每天工作那么琐碎,还能关注我有没有挑错别字。”
相比之下,王磊的工作较为简单,主要负责省政务网站的内容建设、更新与维护,每天坐在一个庞大的系统面前忙碌着。
张峰却是手脚不停收发传真、接送文件、文字录入……“其实更多的是‘打酱油’,接触到最实质性的工作,就是统计村党委换届情况,以及社区专职人员考试参考资料编写的辅助性工作。”
而之前“政府大楼堪比宫斗”的刻板印象也在他心里逐渐消散。他说:“我们处里7个人关系特别好,交集基本只是工作,谁工作上出了问题,大家都会当面指出错误。”
这一点,也得到了王磊的印证:“我们处关系很好,对我也很亲切。在这里,我学到最多的,就是与人沟通的方法、态度和处事经验了。”
随着逐渐地融入,张峰慢慢发现,公务员们的生活似乎并非自己以前想象的那般美好。
“我们处副处级工资是4100元,我看到过,是把所有奖金、补助加在一起再扣除五险一金之后的数字。其实挣得并不多,而且工作又忙,还得整天在方格子里呆着。公务员,其实只是铁饭碗而已。”张峰说。
逐渐地,公务员这份工作在张峰心里开始变得“普通”起来。
很谨慎与人情味儿
一日,老师让张峰给人社厅写封公函,希望人社厅能够为即将开始的社区专职人员考试提供帮助。
这是张峰有生以来头一次写公文。怀揣着老师分配的“重托”,他回到自己“办公桌”前,苦思冥想起来。
一番努力之后,他完成了200字的任务,将公函交到老师手中。怎料,老师把他的成果砍掉一大半,只留下30个字。“最后还是老师自己写的,150字。”张峰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后来,张峰在每天中午的“9元自助餐厅”里发现,写公文是很多见习同学碰到的大难关。“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自己观察、学习……”他说。
张峰最终得出的经验是:“不能啰嗦,用词准确。”而让他暗自佩服了很久的“150字改后公函”,最终在上级领导手里,又遭修改,才最终定稿。
“新城大楼”里,所有工作都像写公文一样,看似事小,实却需要十二分的认真与谨慎。张峰调侃道:“有些领导在其位,难免有官腔,但工作起来都相当严谨。”
在王磊看来,大领导们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按分钟来计算时间安排”。“见过一两次赵省长,但都是匆匆一瞥,人就不见了。”他说。
熟悉了网站之后,王磊的任务是网站建设,检查网站内容完整性,包括有关表格的填报、动态更新等等。他说:“这个政务网站是我迄今为止接触到的信息量最大、也最多的网站,回宿舍后我还让同学看,大家都很惊叹,说信息量怎么能做到这么大?”
然而在他印象中,见习一个月,这个网站几乎没有出现过故障。“只有一次,是由于主机所在大楼短时间停电。”
“方格子”里的工作琐碎单调,又需极高责任心。“他们都很细致,更多讨论的是问题的可行性。”王磊说。与此同时,运动自然成为公务员们调节单调工作的重要方式,“好像每个人都有一项常做的运动”。
王磊的工作自由度较高,“像新员工一样”,主任级科员的老师只做前期指导和后期把关。偶尔偷闲,这位46岁的女老师还会拉着王磊聊天。“她的孩子和我年龄相仿,有次说要考驾照,我老师就很担心,问我会不会不安全啊、自己不放心孩子……”
一次王磊身体不适,请假在宿舍休息,同办公室的老师们轮流给他打电话询问病情,这让他很感动。
一个月内,针对网站的错误类型、信息年报及更新,王磊共写了三个报告。不久前,回归学校生活已近两个月的他接到了处长的电话。处长特意打电话过来,是要专门告诉王磊,他曾做的一份统计报告,被作为了一份重要文件的附件。“特别有成就感。”王磊说。
传统的挑战
见习结束后,不少同学好奇地向王磊和张峰“打探”省政府的秘密,结果却更加一头雾水。“有些事情你说了他们还是不解。”张峰说。
然而让他最无可奈何的来自网间。
“去实习的都是官二代!”“青年们都被拉去洗脑啦!”……这样的言论刺痛了张峰的心。张峰来自延安农村,家里有一对哥哥姐姐在外省谋生,为了留在父母身边,他选择了西安的工作。“你说我怎么可能是官二代?!”他有些愤然。
但他并不参与网间的论战,也并不企图做任何争辩。“越争越乱,只能交给时间,让大家慢慢去了解。现在是有一些害群之马,但见习那一个月我体会到,上面的政策真的还是好的。”他说。
而来自“传统思维模式”的猜疑还来自省政府大楼内部。
刚去见习,面对眼前这个英气逼人的男生,同办公室的一些老师会凑过去问张峰:“你们是不是定向实习生呀?实习完了是不是就留在这里了?”
张峰连忙摇头道:“不是不是,实习完了也留不下。”
说这话时,张峰还是抱着一些“考公务员”的想法的。“不在这个职位,你永远感受不到这个职位是怎样。真正接触了,才会感觉到不一样。”若有同学咨询工作问题,现在的他会这样回答。
见习完毕,张峰觉得当公务员可能不是特别适合自己,“我的性格还是野,怕是在方格子里呆不住”。
王磊也开始反思毕业生群体中的“公考热”现象:“公务员是工作环境好,但能不能从事这个职业,还要看你进去以后,能否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接着说:“现在很多人考公务员很盲目,考前缺乏对政府全面、立体的了解。自以为是铁饭碗,只想先拿到好工作以后再说。其实进入公务员系统后,还需要不断进修,没有一劳永逸的事。而没考上的,又说吃不上的葡萄酸。”
不仅需要进修,有些公务员岗位还需“特别能吃苦”。张峰见习的处室时常需要深入基层乡村“蹲点”调研。“我们的副处长,孩子刚上小学,他一到较为贫穷的陕南农村蹲点就是3个月,要换成是我,我都不一定能接受这项任务。”他说。
“这是一份很严肃的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你必须付出,才能有所收获。”王磊说,也许这才应该是公务员考试所倡导的方向让考生更多关注政府的工作内容与动态,并思考“我进政府能够带来什么”。
见习过后,王磊同样选择了先不做公务员。他想出国,所以瞄上了一家总部在迪拜的公司,等这家公司来西安招聘时,就铆足劲去应聘。而做公务员,他并不排斥。“现在省直机关及以上的公务员岗位都需要几年基层工作经验,我也正想趁着年轻,再折腾几年。”
而对于自己目前与真正公务员的区别,他也直言不讳:“我们(见习生)的优势在于年轻、闯劲多一些,会给政府大楼里带来活力;劣势在于,对工作具体内容不够了解,很使劲但方向会错。”
下一站 基层
8月16日,见习正式结束。之后,赵正永省长带领一位秘书长、两位副秘书长以及15位厅长,与50名见习大学生进行了座谈。
张峰觉得,能见到省长,亦可谓此次见习的一大收获。“之前去过一次省长办公楼送文件,但没见到省长。现在突然能和省长握手,他人很和蔼,手很厚重。”他回忆道。
大学生们从来没有一次性见过如此多的“高官”,气氛一时拘谨而严肃。学生们横三排、竖两排,挺直了腰杆儿、紧张地坐着。
然而张峰发现,“越是大领导反而越和蔼、越没有架子”,于是气氛开始缓和和轻松起来,“最后大家都放开了”。
在有学生问道“选择工作更多该顾虑家人还是自己”时,赵省长道出自己的经历,以供学生们参考。“他说青年不要怕,要有朝气,不要有所局限,多实践。”王磊说。在他眼中,赵省长就像一位“慈祥的大伯”。
由于“就坐的位置不利”,王磊和张峰都没有抢到提问的机会,但其他同龄人的提问基本道出了自己的疑虑。
8月17日,50名见习生被安排赴安康考察移民搬迁、社会保障型住房及养老三项工程。作为自然灾害多发区,政府的工作是将当地居民搬出大山、妥善安置,让他们彻底摆脱自然灾害的未知毁灭。
“那里很穷,镇上只有包括一家鞋店在内的几家商店。去镇里的路上,双车道的一半地基都空了。很震撼。”张峰坦言,之前自己从未见过如此场面。
王磊对安康之行也记忆犹新:“觉得政府确实在做一些事情,其实和我们挺亲近的,并非那么严肃。”
让大学生们“了解、宣传政府”,是省政府推行此见习制度的一大目的。这个目的,也越来越受到更多政府机关的青睐。
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创设“大学生人才实验室”,提供政府见习生岗位。之后,青岛、广州等地也都有类似尝试。但由省级政府提供见习岗位、并学习白宫实习生制度,陕西是第一个。
根据陕西省政府介绍,2012年的暑期共有13个省政府工作部门为见习生们提供了见习岗位,2014年起,将逐步向所有在陕高校展开,见习单位也将向市、县级政府和大型企业拓展。比陕西省稍晚,河南省也在今年7月选拔百余名“政府实习生”赴省直机关带薪实习。
作为西为中用的一项制度,“第一批吃螃蟹”的大学生们亦有着自己的想法。张峰直言:“我觉得,完善这项制度,就要让我们多下基层。我们大学生想了解更基层的民情、更真实的情况。”
而这也正与省政府的意图不谋而合。从今年寒假起,政府见习生们将不再局限于省政府,而将被更多地安排至各地市县级单位去。“到时候,见习生们就没我们这么‘幸运’了。”张峰调侃道。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王磊、张峰为化名)(法治周末记者 高欣)
(《法治周末》 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