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吧为大家带来事业编考试基础知识《浅谈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选官制度是维系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重要保证,选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朝代的兴衰和繁盛,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选官制度的设置,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选官制度也不断变化,日益完善,向着更加严密和科学的方向变迁。
一.禅让制
中国的选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是五帝时期产生中国领导人的制度,这是一种非血统的或称“拟血统”的王位继承制。从黄帝开始,王位基本上不传于嫡系长子。黄帝姬姓,禅位于嬴姓少昊;少昊禅位于黄帝的孙子颛顼;颛顼先传位于嫡长子(称“孺帝”);孺帝早夭;帝位由颛顼族子喾继承,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帝喾传位于儿子帝挚;帝挚禅位于异母弟伊祁姓的尧;帝尧禅位于姚姓的舜;帝舜禅位于姒姓的禹。这种禅让制也就是《礼记》中所说的“选贤举能”,体现的是一种“公天下”的人才选拔的形式。
二.世卿世禄制
禅让制这种“公天下”的相对民主固然是可取的,但是这种制度最终被打破。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在选官方面也慢慢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制度,世卿世禄制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这种制度虽然稳定,为夏商周所延续,但有很明显的弊端,就是不利于选拔更有能力的人才。
三.军功制
世卿世禄制有很大的弊端,因此最终被废除。据《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也就是开始按军功来授爵,这种制度就让更多有军事才能的人脱颖而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四. 察举制和征辟制
军功制在战乱的时代不失为一种好的选官制度,但在相对和平的年代就不太适用了,因此,在两汉时期,察举制和征辟制开始盛行,称为选拔人才的主要形式。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汉代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五.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使汉朝呈现出勃勃生机,但由于汉朝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以及中央和地方官员之手,人为因素对选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是这一制度的根本弊端。当时被举者占四分之三是现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在这种背景下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它是继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中正,就是负责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官员,“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六. 科举制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始建进士科,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而科举制也一直为后世统治者所沿用,直到1905年,由于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例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
A. 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
B.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
C.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D.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答案】B。解析:世官制,出现在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察举制始于两汉,科举制是从隋唐开始实行的制度,正确排序是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故本题答案为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