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2019年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上接受采访有关“作业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提问时回应,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是不要负担,不要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不敢想象,没有负担,中国教育将会怎样;全是负担,中国教育又会怎样,教育本来就是一个负重前行的事业。
陈宝生指出,这些年,教育部高度重视减负问题,陆续出台了一些治理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号称史上最严“减负令”,也就是“减负30条”,这就是一个综合治理的措施。根据实践经验,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多因一果”的综合症,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一个结果,要多方面发力,综合整治。
热点解读
[提出观点]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在这个以内的,叫做课业、学业,是学生必须付出的努力。
[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仍然供不应求是重要原因,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还不够均衡,父母让孩子“上好学”的强烈愿望与教育发展“不平衡”、“好学校”供给“不充分”的矛盾,使受教育的美好愿望,异化为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焦虑,纷纷将孩子送到县城、大城市的学校中去,导致了大班额的发生。同时,社会上的用人观和分配制度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单位招聘有学历门槛,很多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要求博士生、硕士生,甚至限定学校的排名和档次;不同学历、不同背景的收入差距过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父母们的教育焦虑。
从社会层面来看,公众教育素养的相对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什么是好的教育?是为了考取一个好的分数,上一所好的学校,还是为了让人的发展更完善、更幸福,更好地成为他自己?当这些问题没有看清楚、想明白的时候,教育的过程就容易被异化,异化为流水线式的工业化生产,异化为用“邻居家”的孩子来评价自己的孩子的盲从。因此,提升整个社会,尤其是父母的“教育素养”,是当下最迫切的工作之一。
从学校层面看,学校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很多学校将关注点放在分数上、作业上、搞训练上,校外的培训和补习机构又没有摆正自身定位,未能做到和学校差异化发展,未能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需要。
[参考对策]
就政府来说,主要是要在质量标准、课程教材、考试招生、评价体系以及素质教育引导等方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负担过重的问题。还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减负奠定基础。
就学校来说,要严格依照大纲和课程表教学。大纲是管内容的,课程表是管各门课程相互关系的,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另一件事,严控作业数量和难度,不要给孩子们出刁钻古怪的题,多出一些师生友好型的题。
就家长来说,家长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孩子要有合理的预期。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做不到的决不强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理性引导孩子做。
就社会来说,一是不要传播似是而非的那些所谓的教育理念。二是不要给一些不良机构做代言人。三是不要给一些号称懂得教育的“大忽悠”助力。
人民网 :持之以恒为学生“减负” 不获全胜决不收手 陈宝生
人民网:“减负”需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素养” 朱永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