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有家长拨打市长热线投诉杭州凤凰小学,称学校不公布学生的期末分数。但在校长缪华良看来,“拯救孩子,不唯分数,使命必达。”他认为,不公布学生的期末分数,是淡化分数竞争,注重多元评价的一种科学的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7月5日《钱塘晚报》)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应试教育却扎扎实实。长久以来家长、学校及学生三者仍难逃“分数至上”观念的桎梏。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在分数至上的评价体制下,“唯分数是举”成为了社会上挑选人才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家长们虽然也想让孩子们跨出分数的怪圈,但又有谁敢冒险?中高考的硝烟还没有散去,大红喜报还在眼前,一个个分数在所有的家长面前跳动着。因此,才会出现家长拨打市长热线投诉考试不公布成绩的事件,一家之忧乐往往系于孩子的分数之上,从某种程度来说分数更是成为了家长喜怒的晴雨表,牵动着无数考生的心。
其次,分数至上的教学故土深厚。杭州市的“小学生等级制学业评定方案”已经下发了20年,为什么多数学校还是没有把分数和等级的关系处理好?因为“知易行难”。“分数至上”的观念存在这么多年,而自从有了高考,分数更是成为学生的命根,家长的面子,学校升学率的标志。短期间,的确也不是一两所学校行动了就可以改变的。但我们要反思的是,“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高低”难道不是舍本逐末之举吗?
在应试教育下,“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传多年的戏言折射出中国学生的现状。来自考试的压力让学生们牺牲掉玩乐时间,他们紧盯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千方百计地争论分数。补习班、奥赛班、堆积成山的辅导书……处在“分数至上”的大环境下的学生们不得不日以继夜地坐在书桌前刷题,他们压抑好玩的天性,为分数而努力着。
钱学森曾问到:“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创新型人才?”且看今日中国考生,汲汲于分数,则必将标准答案奉为圭臬。当分数成了风向标,学习目的偏离了求知的本质,学生只在乎自己的答案能得多少分,却鲜少跳出标准答案的桎梏、审视、质疑答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被削弱,谈何创新精神?
反观国外,欧美从不以分数作为评定高下的唯一标准,主张顺应儿童天性,鼓励孩子发展个人兴趣,在野外追逐玩耍,让他自由发展,健康成长。且在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公办学校中,成绩被视为个人隐私,基本上没有评分而只有等级,而且等级也是只有个人知晓而不会公开的。
诚然,从中国现状来看,考试仍是选拔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但“唯分数论”之弊甚多矣,要让不公开排名被所有人发自内心认可,就要通盘考虑,均衡教育资源、改革中高考评价标准尤其是重中之重。此外,我们也应当思考如何逐渐消去一味追求分数的功利之心,从分数制向等级制转换,以更多元的角度评价学生。
教育体系就像一个包含着无数齿轮的机器,转动不公开分数这一小齿轮之所以不易,就是因为它受到更大齿轮的牵制。因此,撬动分数至上的故土,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一直在路上。
文/王钰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