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高考考生为选择专业发愁的时候。在AI“横行霸道”的时代,今天的热门专业在5到10年后还会继续火吗?蔓藤教育创始人、CEO、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马列伟博士建议,不要盯着眼前的热闹选专业,而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未来的岗位大趋势。(7月9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人工智能的强势登台,社会中各个领域,皆能感受到一股日趋明显的生存压力。而这份压力经由高校教育,传递至高考考生,自然会对“专业选择”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可着眼局势,世界是处于极速变化当中的,即便没有AI,我们也无法保证今日的“热门”不会成为明日的“死门”。面对AI落地,“适应能力”比“一劳永逸”更为重要。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会置换掉大量重复性工作。可高校教育也不是培养“机器人”的,敢于在自身专业领域开拓创新,也是一名高校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回顾信息化时代的变革历程,会计、审计、媒体、管理工程等各大专业领域虽不断受到冲击,可没有多少专业领域是被完全淘汰掉的。社会需求总是存在,在市场的作用下,每一个领域都会主动“转型”,应对未来趋势。实际上,被淘汰掉的不是工作,而是不适应工作的人。
未来是属于复合型人才的,高考生选专业不能用“老印象”盯着专业范本学习。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过去会编程会维护的“计算机人才”是大多数人眼中的“香饽饽”,可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大一统”的计算机维护和编程正不断细化、分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继崛起,只会修电脑的“计算机人才”慢慢失去了市场。而在不久的未来,各个行业配套的信息化人才不断涌现,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人才”也就消失了,因为“懂电脑会编程”已成为一项基本的业务素质。
高校读书的三四年,足以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如果一个学生只盯着眼前的课本读书,或者不读书,到了毕业之时,仅仅成为选专业时的“过去型技术人才”,难说会不会被淘汰。可如果能抓住点滴时光,学习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并与当前所学专业融合在一起,未来的发展也可能是一条康庄大道。世上没有“铁饭碗”,更没有什么“铁专业”,高校生涯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想在就读前解决大半“就业问题”未免太急躁。
现今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距可淘汰人力的“强人工智能”还有很长一段路。大科学家霍金在逝世前也曾提过:“计算机将会在未来100年内凭借AI超越人类。”对今年一个高考生来说,100年的未来是很长的,无需现在为AI所烦忧。选专业还是依照兴趣和发展走向看,不要被就业市场的焦虑,蒙蔽了学习的双眼。
文/严奇
相关推荐:
时政热点:扶贫攻坚莫让“战场”变“秀场”
时政热点:别让“看脸时代”颠倒了主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