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岁的“高龄”开启初恋,大丹觉得,这恋爱来得着实晚了点儿,但也不后悔。仿佛应了那句“人以群分”,大丹身边有一众过了30岁、还没结婚的好友。她给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伙人起了个名号——“晚婚族”。(7月6日《中国青年报》)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匆匆忙忙嫁人,就是甘冒成为不幸者的风险。”在生活中,吃饭可以将就,房子可以将就,但婚姻不能将就。不断让自己变得优秀,等待合适的那个人,挺好。而结婚不再受年龄的束缚,恰能折射出时代观念的变迁。
过去说,早一点结婚,早一点有人陪伴自己。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让可供情感寄托的存在越来越多,每个人心中的世界正逐渐地扩大。我们可以去世界的尽头旅行,我们可以在网络的空间翱翔。而与亲人、朋友、宠物间的距离缩短,亦让我们在精神层面上,不再那么需要“贴身的依靠”,早成婚的情感需求也就小了。
且在这个社会结构日趋扁平化的时代,人们对物质条件已不那么看重,相较的情感需求也越来越复杂。有人喜欢成熟稳重的,有人喜欢青涩单纯的,有人喜欢浪漫激情的,有人喜欢简单质朴的。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缔造了千奇百怪的性格,而每一个人的性格成长史,正慢慢与年龄脱轨。在“小姐姐”或“小奶狗”身上找到爱情的故事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爱情电视剧中那样“浪漫地活着”?
在高新科技滋养下的现代社会,年龄已不再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观念、事业基础、颜值身材的主要标准,那么“年轻一点结婚”或“找年轻一点的结婚”,理由是什么?年轻和漂亮是两回事,年长和帅气也是两回事,女人到五十岁一样可以当“仙女”,男人到六十岁一样是“帅哥”。年轻时找的就会是最好的?年长时找的就一定会差吗?
过去,有不少人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式的阶段型成长轨迹,似乎不成家,就没法安心干事业。他们常说,感情可以在婚后慢慢培养,早结婚对事业有好处。可事实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已为我们创造了广袤的逐梦空间,婚否已不是生活的主题。而缺少感情交流的磨合,两个人激荡出的不愉快,必将波及工作、娱乐、朋友圈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人又何必让自己长期陷于不快乐的境地呢?
急促结婚的人,也许都存在一个自相矛盾的观念。都说,早一点结婚是怕自己“变老”,可每个人的年龄都是在不断增大的。25岁步入婚姻,到30岁就不面对婚姻吗?离婚率的增高,说明婚姻关系已不再是两个人的束缚,若人生没有进步和磨合的空间,年长了一样会“相互嫌弃”。
梁实秋曾言: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间无可比拟的幸福。网上也常说,做一个有趣的人,找到一个有趣的灵魂。人海茫茫,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人很难,为此需要我们积攒更多的时间和缘分慢慢寻觅,而这样的过程亦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当然,在合适的年纪结婚也是必要的,毕竟身体的素质也影响子女的健康和父母的养老,但有足够的自信和积累,结婚也只是稍微晚几年的“自我成全”而已。
的确,在最好的年纪找最好的人。可一个人是否年轻,看的是心态,而不是年龄呈现的数字。若思想被陈旧的观念束缚,那才是真正变老。而以“苍老的灵魂”步入婚姻,恐怕才是“人人”所不看好的“大龄婚姻”。
文/严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