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延安市安塞区召开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议上,区委书记任高飞代表区委、区政府给“一门四清华(北大),五子皆才俊”的“耕读家庭”吴治保家庭颁发了30万元奖励资金。(7月19日《华商报》)
吴治保是该区一位普通农民,与其妻靠耕田种地为生,共养育了五个孩子(三男二女)。能将其养大成人,已属不易,竟然还有四个考取清华、北大,不能不说是创造了教育奇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此消息经媒体曝光后,网友为此议论纷纷,有为该书记点赞的,认为寒门出贵子,为家乡争光,理当予以重奖。不过,也有不少网友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其有导向错误之嫌,实施奖励欠妥,有失公正。
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能先后走出四位清华、北大的高材生,的确不容易。对其进行奖励,表面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利激励更多学子,刻苦学习,迈入名校大门,不过,冷静思之,总觉得有股难以言表的滋味在心头挥之不去。
能否考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固然与家庭教育有着一定关系,但关键则在其先天素质与努力程度,也离不了名师指点。如果其家庭难以承担其生活与学费,给予这个家庭相应的困难补助,可能更能令社会信服。
统筹与使用公共资金,本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无可指摘。但公共资金理应取之有道,更需用之有方,公共资金当用于社会事务、公共设施建设与扶困救急上,不可随意使用,任性决定支出。
政府实施奖励,显然不会由“领导”自已掏腰包,而是由财政买单,而公共资金的使用,理当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而奖励“一门四清华”,师出何名?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然考入清华、北大,虽可称子为才子,但能否报效国家,且为国家作出多大贡献,尚难以定夺,就给予奖励,显然操之过急。
奖励了“一门四清华”,那么千辛万苦培养其成长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也当是有功之臣,又将如何奖励?报道中没有提起,也许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不再有下文了。
再者,当前整个社会对子女的未来充满着焦虑,将应试教育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不惜省吃俭用,斥巨资择名校,选名师,报兴趣班,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扭曲着当前的教育。此奖励举措,于无形中助长着教育功利化。
虽然二胎政策已放开,政府正鼓励生二胎,也并非支持随意生育。按正常逻辑,该家庭所养育的五个子女,均在实行“只生一个”的历史背景下,显然有背于当时的政策,对其进行重奖,无形中奖励的是“违反政策”,有违公平与公正。
“一门四清华”,的确是难得的幸事,政府可为大力宣传其教子有方,也可号召众家长前来学习取经,但将其作为重奖理由,就有失偏颇,难以让社会信服。
文/尚凡
相关推荐:
时政热点:研究生就是拥有高学历的劳动者
时政热点:教授出问题,高校不能置身事外
时政热点:扶贫攻坚莫让“战场”变“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