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王辉耀
粤港澳大湾区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九大报告以来,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全球化智库(CCG)近日举办第五届“中国人才50人论坛”圆桌会议,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聚焦国际化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大湾区未来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2017年,大湾区人口达6956.93万,GDP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1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量、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在全球湾区中独占鳌头。对比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发展历史及当前发展趋势,粤港澳大湾区要达到世界级湾区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人才尤其是国际人才的作用是一大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以下优势:经济基础坚实,产业链完备;科研机构、创新机构众多,吸引人才能力强;服务人才的交通、港口群、医疗、文教等各方面保障到位;有面向国际的开放传统以及现实条件。
大湾区的国际化人才之路也面临一些挑战。大湾区人才教育基础薄弱,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受高等教育人才占常住人口比例仅为17.47%(其中香港为26.18%,深圳为25.19%,东莞为15.74%)。当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创新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相对不足,技术输出与吸纳能力也相对不足。今年以来,国内多地出现“抢人大战”,也给大湾区人才引进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此外,大湾区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虽然区域内有香港、台湾和澳门三个全球开放区,临近东南亚以及东亚各国,但域内的国际人才比例很低,没有形成国际人才的规模进驻。
基于此,粤港澳大湾区应大胆探索改革现有的体制机制,为国际人才引入和发挥作用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构建大湾区人才一体化,建立大湾区“人才飞地”和人才保税区,推广大湾区人才执业资格互认制度,借鉴香港人才社会化、市场化的行业协会认证模式和税收政策,打造大湾区国际人才自由港。国际人才自由港可以采取“政府引导、社团牵头、企业运作”的模式,建设国际人才港物理空间、实施大规模人才引进工程和国际人才产业基金等,吸引和集聚更多高层次国际人才。
其次,对区内企业、机构设立的研发中心接受港澳台、国外捐赠,或从港澳台、国外购入的教学科研设备、仪器、用具等,取消进口上限,给予免税或保税。对技术先进、尚未列入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的企业进口境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企业需要的生产设备,给予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税收优惠。
第三,实施大湾区全球英才招聘计划。可通过与各海外社团的合作,成立一个专门在全球搜索、关注、接触、挖取人才的大湾区猎头部门,以海外高端留学人才与华裔人才为重点,外国高级人才为补充,吸纳具有战略意义和领军作用的全球顶尖人才。对于港澳招聘的全球英才,保障其在大湾区享受与在港澳同等的待遇。
第四,打造大湾区全球人才大会品牌。“全球人才大会”由政府指导,中国民间机构组织发起成立,以国际化人才交流对话为平台,广泛邀请世界各国政要、知名企业和机构参加年度会议,构建国际人才领域的“达沃斯”论坛。
第五,构建高端智库集群,促进区域软实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可试点构建智库产业集群,集聚以“企业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研究为核心的专业化高端智库,加强“储备性政策”研究,形成具有全国乃是全球示范效应的“智库产业区”。合理引进一批高端智库,实施“智库人才专项培养计划”,通过支持挂职锻炼、定向委培、跨学科培训等多形式培养中青年智库研究人才,成立智库人才研修院,设立“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等。
最后,扩大吸引海外人才,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大湾区实习就业限制。可以适度放宽应届外国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的学历限制,对已被国内单位聘雇的优秀外籍本科毕业生,允许其在大湾区合法就业。同时,向全球优秀学生放开实习机会,扩大大湾区优秀人才储备。
粤港澳大湾区的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吸引国际人才的条件,目前要更多注重软件方面的建设,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与国际做好对接,力求将全球人才为我所用,助力大湾区人才战略全面顺利实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