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 汤蕴懿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政策是保持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出新一轮更大规模、实质性、普惠性减税降费举措,是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有为之策。
增值税改革的历史经验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在实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刻,不失时机地将增值税由工商业扩大至服务业,通过消除服务业重复征税等弊端,使税收制度顺应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发展、适应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分工协作发展以及跨国服务贸易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崛起,有利于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把减税降费作为稳增长、稳预期的核心来讨论,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虽然我国经济增长态势持续向好,但内外部发展风险持续加大。在此大背景下,财政政策的作用备受关注。
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进入长周期。虽然新产业革命浪潮快速发展、创新全球化不断深化,但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加之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新兴经济体经济脆弱性加大,2019年全球经济走势不确定性有所加强。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经过长周期的高速发展后,既有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近期,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要同时面临内外两个转型市场的挑战,营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遭受考验,需要相应的财政利好政策来保驾护航。
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和长期利好。那些企图动摇企业信心、唱衰中国经济的图谋注定不会得逞。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大规模减税降费必将为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打造有定力、有韧性、有温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强化逆周期调节,保持经济增长定力。
针对全球经贸动能回落、国内周期下行、贸易战拖累外需等周期性因素,2019年宏观政策强调逆周期调节,通过减税降费,实行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为此,尤为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把握主动。
其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增长韧性。
减税的目的不仅是缓解企业压力、保持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激发市场活力、完善经济结构。要通过减税,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在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的同时,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新动能和新供给。
要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激活微观主体活力,挖掘传统动能增长潜能。
要加强制造业自主创新,培育经济新动能,着力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最后,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保持经济增长温度。
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引导市场更好发挥主体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特别要做好对民营企业的引导,确保减税降费的“三个受益”:
一是小微企业受益。
实施更大规模的普惠制减税降费,为的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
二是大型民营企业受益。
大型民企是国家产业体系和制造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收就业的主要力量之一。通过减税降费,有助于推动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关停并转等多种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业能级。
三是创新型企业受益。
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结合近期科创板推出,政策对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望增强。相信通过包括融资、减税、补贴、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将有效改善科技型中小企的成长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