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桑林峰
实践看似容易,却是一门学问,需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并用。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力”,不仅能汇集智慧力量,破解工作难题,还能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没有实践基础,不仅产生不了理论,也理解不了新时代,干不好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重要论断告诉我们:推进各项工作,根本的还是要靠“实践出真知”。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所表达的正是实践的观念。不仅是陆游,古代很多先贤都懂得知行合一的意义。例如,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西汉刘向“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明代王夫之“知行相资以为用”。这些人的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生活感悟与书本知识深度结合,从而洞察人生、改造自我。
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众多改革先锋的率先探索,经过亿万人民的躬身实践,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果不去实践,总是空谈,就不可能拥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也不可能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现实生活中,很多党员干部学历很高,知识也很渊博,但在与群众的办事交往中,总是干非所愿、帮非所需,甚至“好心办坏事”。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名“博士县长”下基层调研,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接下来就不知道怎么和对方交流了。其之所以无法与群众进行有效沟通,不在于书本知识不足,而在于社会实践能力欠缺。
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丰富了阅读体验,让我们有了坐拥“书城”的机会。然而,仍有一些党员干部反映,自己很不适应这个时代,总感觉要被时代抛弃。剖析原因,他们的不适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眼高手低,虽然离书本近了,但离实践远了。从现实来看,干部的实践越丰富,能力才能越强,素质才会越高,才能赶上时代、引领时代。
“拔足再濯,已非前水。”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化快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有些干部可能认为自己是从基层来的,熟悉基层,有基层经验,没必要继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搞调研、接地气。殊不知,今天的基层,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离开了实践,就很容易失去认识真实世界的能力;脱离一线,就会造成理论与理想之间的“空对空”。在这个人人手握“麦克风”的时代,谁没有实践能力,谁总是搞“纸上谈兵”,谁就会被老百姓“嫌弃”。谁要想赢得信任、取得认可,别无他法,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善于回答时代之问,善于解决棘手问题,善于引领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依赖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方法有很多,新闻舆论战线上增强“四力”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实践看似容易,却是一门学问,需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并用。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力”,不仅能汇集智慧力量,破解工作难题,还能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桑林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