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 潘鲁生
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文艺界、社科界政协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强调“四个坚持”。这是我们践行新时代文艺使命的重要引领和遵循。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刻认识自己的使命,深入理解文艺工作的意义,认真贯彻,落到实处。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文艺具有时代性,要从时代和历史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使命。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我们要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实践证明,不同历史时期反映时代的现实作品,都产生了积极反响;脱离时代的作品,远离实践,形成的是文化的垃圾,终将被时代淘汰。我们要像总书记所强调的“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要从当代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汲取精神力量,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焕发了新的精气神,我们要表现新时代的精神图景,书写民族复兴的史诗,要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深入探索,勇于回答时代的课题。
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够提出新的命题、解决新的问题。当下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有深度思考、观照现实、做出积极探索的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文艺,记录新时代,为时代前行提供精神力量,回应时代的发展命题,是文艺最本质的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具有“人民性”,提高文艺创作质量的根本在于扎根人民。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释放最大正能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们首先要明确“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事实证明,片面追求娱乐化,甚至戏说历史,矮化英雄,以夸张造作的情节表现自私、狭隘而又擅长自我贬损的群众形象,难以引起共鸣,不可能得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热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们要反映好民生、民情、民意,敢为人民鼓与呼。古往今来,文艺诞生于人民的伟大实践,优秀的作品无一不是记录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们要虚心向人民学习。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来源于人民。以民间文艺为例,民间的口头文学、剪纸、年画、面塑、编织等往往是艺术创作的母本和灵感来源。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我们不能在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要紧紧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创作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好作品,回馈人民。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何为文艺精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中明确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我们要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我们要不断锤炼和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不断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和质量,真正以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奉献人民,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为文,必先为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要有坚定的信仰和追求,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发挥好文艺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践行好文化引领、文艺为民的神圣职责。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我们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增强“四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要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要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践行新时代的文艺使命,书写属于时代、属于人民的艺术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