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预测题】
请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你对农民工就业“短工化”现象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晰,不超过450字。
材料1
2016年2月8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工众网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农民工就业趋势报告》,报告显示,农民工就业每份工作平均持续时间还不到两年,“短工化”趋势愈演愈烈。2000年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初次就业持续3.8年,而2008年只有1.4年。新华社与工众网一份18省市农民工就业流向调查显示,38.2%农民工在最近单位工作时间少于一年,25.8%为1至2年,仅有17.4%的人超过4年。
四川金堂市广兴镇的邹磊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最近2年间已经换了10份工作。“可能不止10份,有些零工就不算了”,邹磊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去年春节前他辞去成都一份鞋厂工作,在东莞长安镇一个电子厂做起了车工。当记者问起这种频繁更换工作的感觉时,他坦言,“这种不定期的更换工作让我丧失了起码的安全感。”
三年时间,七个城市,十份工作——这是来自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的90后农民工魏胜一的打工“履历”。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漂泊。“这根本不是打工,更像是旅游”,魏胜一的家人非常无奈的这样评价他,“他这样频繁的更换工作,‘五险一金’根本就不能保持连续缴纳,工伤没有保障,医疗没有保障,以后有了子女也无法在城市中就读,即便高费借读也无法在当地参加高考……”。高中毕业后出门打工这三年来,他足迹遍及广州、深圳、宁波、萧山、上海、合肥、泉州等全国各地打工,从事的十个工作中,横跨制造业、零售业、餐饮业等多个行业。最长的一段工作时间不到5个月,最短的只有一星期。
这种现象的不断发展对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非常不利。如果缺乏一支稳定、熟练并有归属感的劳动者队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企业完全可能陷入困境而难以自拔。“短工化”对企业而言,特别是对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工人频繁跳槽可能影响较小;但是,如果要实现产业升级,靠不断换工作的低技术性的工人是不可能实现的。短工化现象的加剧也会导致资源浪费。农民工流动性偏高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的浪费,因为总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处于非工作状态。同时,对国家而言,社会中相当一部分的社会成员一直在换工作,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会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难题。以亿计的劳动者及其家属群体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并且是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流动,要实现有序的社会管理几乎是做不到的。
据了解,一些小微企业叫苦说,单纯涨工资招不到人,比拼“软环境”又争不过大公司,加之宏观环境也不好,生产订单时有时无,小企业受着“市场不疼、工人不爱”的夹板气。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企业主要是生产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偏低、企业利润薄或根本没有利润,转型升级一时又找不到出路,因此陷入涨工资涨不起、不涨又招不到人、招了也留不住的两难境地。
材料2:
据新华社与工众网对我国中南、西南、华东、东北、华北和西北6大区域、18个省市的专项调查,农民工就业流向已从“单向度输出”变为“多向度流动”,过去农民工输出地现在则变成了输入地,招工难正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城市蔓延,民工荒已呈现持续性、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常态化。面对这种用工短缺大背景,农民工有更多的工作岗位可供选择,导致换工作频率增加。
因年龄等方面差异,“短工化”现象在农民工内部呈现出一定分殊。根据调查结果,与1980年前出生的农民工相比,1980年后出生的农民工第一份、上一份和每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分别由6年减至1.7年、4.0年减至1.5年、4.2年减至1.5年。1980年后出生的农民工内部也呈现较大差异:与1981年出生的农民工相比,1991年出生的农民工第一份、上一份和每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分别由3.2年减至1.0年、2.5年减至1.0年、2.7减至0.9年。调查显示,“70后”单一工作年限超过4年,“80后”平均每份工作做三年多,而“90后”每份工作平均只持续不到一年。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机遇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变化,使得新生代的农民工发展定位发生巨大变化。此外,诸如户籍制度、教育和医疗制度等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也是“短工化”的原因。
2008年初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带来了许多变化,其中之一是增加了企业雇佣工作的成本,企业为了减少用工风险和成本,不愿意签订长期的工作合同,变通的方法就是倾向于使用劳务派遣工,这就加剧了企业用工行为的短期性和恶质性,也人为带来了“短工化”。据调查,某企业的劳务派遣工比例从几年前的10%激增到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