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教师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综合素质 > 正文

2018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来源:考试吧 2018-04-24 9:42:12 要考试,上考试吧! 教师资格万题库
以下为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中学生观的考点,本文主要讲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相关考点。

扫描/长按二维码
获得教师学习指导


扫描/长按二维码
做题、学直播课

  点击查看:2018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学生观(二)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作“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而现实中,个别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立主体性特点,以教师

  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进而树立教师的所谓绝对权威,这是与当代学生观相悖的。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不同.造成了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同,说明学生在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①顺序性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按照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情绪到情感的顺序发展。

  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②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

  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如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特点,不容易理解抽象的道理。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③不平衡性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相一致地匀速运动,在不同的时间里,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如个体身高体重的发展存在两个高峰期——婴儿期和青春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其他时期快得多。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如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达到成熟水平要比思维发展早得多。

  因此,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所谓关键期是指人的某种机能在某一年龄阶段最适宜 于形成的时期.也叫作最佳期或敏感期。在这一时期进行教育才可以取得最佳效果,如果错过了关键期,教育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也无法取得成功。④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机体各部分或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某一方面受损或缺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弥补。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盲人的听觉通常会比较发达。

  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⑤个别差异性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存在着速度和水平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群体的角度看.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如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另一方面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根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从本质上讲,学生处于人生发 展的特定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教师应当避免只关注学生的现实情况,要挖掘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全局性把握.甚至全人生 的指导,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同时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 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水平。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 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尺有所短,寸有所 长”,智育成绩欠佳的学生,可以有高尚的道德。不擅长艺术表演的学生,可以有高超的劳动技能。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 都得到发展,这种发展,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重视人的个性发展.是对学生发展不同步的认同,全面发展的人,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充满个性并有自身特点的 人:完整的人.也不是各个方面平均发展的人,而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又得到很好发展的人。因此尊重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 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讲求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 的成长成才条件,从个性化的角度人手,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成就,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为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能力奠定坚实的基 础。

  二、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1.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随着年 龄的增长,小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感觉的随意性、感受性不断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要快于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小学生在音乐学习和训练的影响下, 辨别音调的能力明显提高。同样.通过学习活动,小学生的语言听觉和语言运动觉发展也很快,已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在书写、绘画制作等教学活动中,小学生手 部的肌肉、关节、力量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手部动作的精细性和灵活性也日益增强。小学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三个方面的发展。 首先.在形状知觉方面,小学生刚入学时容易疏忽客体的“形状”特性,而会更多地注视客体的其他特征。所以在写字时经常会出现左右、上下颠倒的错误。之后随 着年龄的增长,辨别形状的正确率会逐渐提高。其次,在方位知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位置和方向会有更清晰的知觉,左右方位和空问知觉都有很好的 发展。再次.在距离知觉方面。小学生对空问环境中对象问较近的距离可以确定.对较远的空间距离则往往混淆不清。这说明小学生的距离知觉还是比较模糊,有时 候还容易混淆。

  2.小学生记忆和想象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记忆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小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 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发展,学习目的的明确,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其次.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 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转化的关键年龄.往往与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致,大致在三四年级。再次,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识经验还不丰 富.记忆更多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因此,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为形象记忆。随着知识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不断影响,小学生的抽象记忆能力不断发展, 并逐渐占据优势。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小学生的记忆系统。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想象也日益丰富。发散思维作为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组成.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小学生的想象经常是不合逻辑的.但是能够体现出孩子思维的活跃性。这也是小学生的 创造性比更高学段孩子高的原因。低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和具体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想象进一步发展,知识的丰富和经验 的累积使他们对具体想象的依赖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逐渐得以发展。

  3.小学生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 感变化更加丰富、深刻和稳定。低年级小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是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高年级小学生情感更为稳定,自尊以及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 感觉越来越强。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道德情感的逐步发展。总体而言,小学生在道德发展方面。言与行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出现言行不一致的 现象。此外,在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中,自觉的形成和发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小学生道德知识系统以及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表现形式,也是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 发展的重要标志。

  4.小学生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性格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展,但其发展速度具有不平衡性。小学四年级前 发展较慢,表现为发展的稳定时期。四年级后发展较快,表现为快速发展时期。这是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过渡时期.繁重的课程和学业压力使 他们焦虑紧张。而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里以学习为主的生活。集体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同伴交往日益增加。教师、集体和同伴对儿童性格的影响越来 越直接.也越来越大,使得儿童性格特点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同时,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 照,逐步地脱离教师,独立地作出评价。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对小学教育的具体要求

  1.把我小学教育的本质特征

  (1)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儿童成长为合格社会公民的基础工程。完整良好的小学教育能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基础不仅仅包括 科学文化基础,例如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等。而且包括人文素养基础,包括关心他人、崇尚节义、待人宽容以及追求真善等。小学教育的质量如何,能否为 孩子的发展奠定基础.直接关系到儿童的一生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也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

  (2)小学教育具有全面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也叫整体性,是指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一个人只有在这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才能具备今后发展的综合基础,人生的长足发展才有了可靠的保证。但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在对儿童进 行全面教育的同时,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是小学教育全面性的内在要求。

  (3)小学教育具有普及性

  由于小学教育是起始教育,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是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因此它是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必经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已经成为 人人都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人人都有机会接受的教育。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是义务性的基础教育。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小学 教育的普及性,就是坚持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人都应该并且能够得到发展,不应只注重部分学生的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2.全面促进小学生发展

  (1)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教书育人作为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准.其核心在于培养

  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潜能。长期以来,教育过分强调统一性和标准性,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指挥棒,其结果必然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作为教师要了 解每个学生整体情况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层次差别也较大。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既要 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个别情况制订出具体要求,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是指教育要 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才能、想象力和好奇心等。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因材施教.需要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 声音,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其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和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重视 学生共性发展的基础上去兼顾每个学生的不同.从而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方案.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 性的人。

  (2)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感变化愈加丰富、深刻,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更需要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来保障和呵护.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组织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相关的团体合作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懂得合作和共处的重要性,获得判断是非对错以及抵抗诱惑的能力,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适常识。

  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课程中。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评价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对个别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针对日常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习心态、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及时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评价是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教育方式。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的作用,而且具有导向、激励等功能。正确、适当的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和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 要意义。当前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过分注重结果.忽视过程,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形成性评价 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真正起到引导、激励学生成长的作用。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作肯定性评价,少作否定性评价,积 极地鼓励和激励学生,避免伤害和打击学生。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毛病和缺点不能吹毛求疵,而要积极发扬其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 素,充分肯定学生好的方面。这才是评价的意义所在。但是,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滥用表扬.夸大的表扬,只表扬不批评等。肯定性的表扬应该是真诚的、有针对性 的,而不是盲目的、表面化的。

  (4)汇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

  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 学生而言.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同样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和子女之 间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感情联系。因此,家庭教育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意识到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

  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教师与家长应该经常沟通,形成一种教育合力。在讨论学生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评价学生的 优点,再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让家长增强教育孩子的信心;教师应尊重家长,对于家长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家长对 于孩子情况的分析.并作为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家校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为之作出努力。

扫描/长按二维码可获取考试技巧
获取教师资格考试动态
获取教师资格精选试题
获取教师资格通关技巧
获取历年教师真题试卷

教师万题库下载 | 微信搜"万题库教师资格考试"

  相关推荐:

  2018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 |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

  2018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材(教师考试用书)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万题库:2011-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真题及答案汇总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中学综合素质
共计380课时
讲义已上传
19856人在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550课时
讲义已上传
48797人在学
小学综合素质
共计118课时
讲义已上传
22020人在学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共计6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38639人在学
幼儿综合素质
共计399课时
讲义已上传
34431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教师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教师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教师资格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教师资格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报名
查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教师报名查分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