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夜雨寄北
1.题目:七年级《夜雨寄北》片段教学
2.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指导学生读准诗歌,注意节奏;
(3)体会诗人的情感;
(4)有适当的板书。
参考解析:
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表达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由
此引入本课。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把握节奏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由、大声地朗读全诗。
(2)跟随音频,师生共同朗读,并总结停顿、重音等。
2、PPT出示本诗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本诗情感基调。
三、研读古诗,深入分析
1、提问:“君问归期未有期”中连用连个“期”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句之中连用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使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提问:诗人表达内心的愁思,为什么要写巴山雨夜的景象?
明确: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可以达到情境交融的效果。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诗人运用一"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提问:本诗后两句诗包含什么意蕴?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诗人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 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
4、提问: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 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 曲折的意蕴效果。
5、全部配乐朗读全诗,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感,并尝试背诵。
1、学生自由畅谈再读诗歌时看到了的画面。
2、学生各抒己见,谈本课收获。教师总结反馈。
五、布置作业
给家中的亲人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相关推荐:
2021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 ※ 教师资格认定时间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