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讲题目: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
二、详细内容见教材课文
参考解析: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PPT展示非洲地区猎豹种群调查后绘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抛出问题:这些变化曲线图能反应出种群变化的规律吗?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后,引出本节课题。
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
环节一: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教师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及课本中野兔增长的实例。请学生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然后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同时绘制出野兔增长的曲线。完成后引导学生讨论,此曲线图的形成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这条曲线有什么特点?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请学生依次阐述自己的结论,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随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环节二: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及课本,尝试总结“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次阐述自己的结论,并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随后师生共同总结出"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环节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教师呈现高斯实验模拟视频。抛出问题:你认为高斯实验中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呈"S"型曲线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K值的前提条件“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点拨: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讨论结束后,请学生依次阐述自己的结论,师生共同总结出“S"形曲线出现的原因以及K值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同桌两人一组,尝试结合实例绘制"S"型曲线。
四、课堂小结,升华重点
哪位同学可以分享下今天的收获呢?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查阅并收集资料:生活中还有哪些种群的增长符合“J”型曲线和"S"曲线?下节课师生共同交流。
板书设计:略
二、多倍体育种举例
1、试讲题目:多倍体育种举例(三倍体无籽西瓜)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要有情境设计;
(2)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
(3)要有适当的板书。
【答辩题目解析】
1.获得的四倍体西瓜为何要和二倍体杂交?说说产生多倍体的基本途径。
2.单倍体中可以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但是也可以有多个染色体组,对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学: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重要概念。提问:多倍体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多倍体育种
教师投影展示:二倍体草莓、多倍体草莓的图片。提问:多倍体的自然成因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图可知,多倍体植物各器官均较二倍体大,果实中含营养物质多。如四倍体水稻的干粒重是二倍体水稻的二倍,蛋白质含量提高了5%~15%,可见多倍体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过渡:下面,我们以“三倍体西瓜的培育过程”为例,学习多倍体在实践中的应用。
师生根据图示学习、讨论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让学生自主画出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1)为什么以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滴在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
(2)获得的四倍体西瓜为何要和二倍体杂交?联系第一问,你能说出产生多倍体的基本途径吗?
(3)三倍体西瓜为什么没有种子?真的一颗都没有吗?
(4)每年都要制种,很麻烦,有没有别的替代方法?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之后派代表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归纳。最后,用流程图表示多倍体育种的过程。
2.联系实际,展示多倍体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实例。
借助多媒体讲述:多倍体育种在人工诱导育种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国家利用黟倍体育种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果。
三、巩固提高
小组讨论,列表归纳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操作方法和优缺点。
四、小结作业
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获得的四倍体西瓜为何要和二倍体杂交?说说产生多倍体的基本途径。
因为杂交可以获得三倍体植株。
多倍体产生的途径为: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2.单倍体中可以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但是也可以有多个染色体组,对吗?
正确。如果本物种是二倍体,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如果本物种是四倍体、六倍体等多倍体,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
三、模拟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题目:模拟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2.内容:
在自然条件或认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异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图5-5,图5-6)。
上述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3.基本要求:
(1)要求有情景创设。
(2)要有一个有效提问。
(3)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的影响都是不利的吗?
2.倒位、易位有何不同?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知识回顾: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诱导基因发生突变的因素有哪些?基因与染色体有何关系?
提问:推测基因的载体能否发生变异?从而引入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二、新课教学
1.缺失
多媒体播放“猫叫综合症”的视频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染色体结构缺失的图片并设问:染色体变化前后有何不同,为什么?这种变化发生后,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何变化?
教师总结:把由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而引起的结构变异简称为缺失。
2.重复
展示染色体结构重复的图片,并设问:染色体变化前后有何不同,为什么?这种变化发生后,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何变化?
教师总结:把有染色体中重复某一片段引起的结构变异简称为重复。
3.易位
展示染色体结构易位的图片,并设问:Ⅰ、Ⅱ染色体是什么关系?两条染色体在变化前后各有何不同,为什么?这种变化发生后,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何变化?
教师总结:把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引起的变异,称为易位。
提问:(1)简述分离过程中交叉互换发生在什么样的染色体之间,互换后染色体的变化如何?(2)交叉互换与易位有何不同?
4.倒位
展示染色体结构倒位的图片,并设问:这条染色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后,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何变化?
教师总结:染色体某一片段发生颠倒引起的结构变异称为倒位。
5.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问题1: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有何影响?(多害少利)
问题2:请据此推测,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的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三、习题巩固
共同完成课后习题,并完成本节课的概念图。
四、小结作业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的影响都是不利的吗?
【233答案】说法片面。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但也有少数变异是有利的。人们研究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可以为生产实践服务,也可以为人类健康服务。
2.倒位、易位有何不同?
【233答案】染色体在两个点发生断裂后,产生三个片断,中间的片段发生180°的倒转,与另外两个区段重新结合而引起变异的现象,叫做倒位。倒位杂合子形成的配子大多是异常的,会影响个体的育性。易位是指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断移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从而引起变异的现象。如果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叫做相互易位。
三、体液免疫
1.题目:体液免疫
2.内容:
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如图2-15所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I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3.基本要求:
(1)有板书设计;
(2)有互动环节;
(3)十分钟之内讲完。
【答辩题目】
1.体液免疫和体液调节是一回事吗?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被病原体所包围,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是为什么?通过该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由第三道防线引出体液免疫。导入新课。
二、探究学习(系统讲解—强调核心)
1.观看flash动画,得到感性认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体液免疫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观看flash动画,对体液免疫有整体感知。
2.分阶段学习体液免疫的过程
提出问题:你能描述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吗?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可以同桌间交流合作。5min后,教师就三个阶段依次提问学生,教师补充强调。
3.认识二次免疫
提出问题:生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一般终生不会再次患上这种病呢?你们认为是与哪种细胞有关?从而引出对二次免疫的讲解。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较为完整的体液免疫的概念。
三、巩固提升
布置任务:画体液免疫的概念图。先独立构建概念图,完成后组内互相修改完善,之后选优秀作品展示评价。
四、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谈一谈今日课上的收获。以一道思考题为下节课细胞免疫做铺垫。
思考题:如果病原体侵入细胞内,我们怎么消灭它呢?
布置作业,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天花病毒从空气侵入人体并被抗体消灭的整个过程。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体液免疫和体液调节是一回事吗?
两者不是一回事。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体液免疫是在体液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特异性免疫。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如下:
1.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及概念。
2.通过借助flash动画、挂图和教材文字,归纳体液免疫的过程,提高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通过绘制体液免疫过程图,提高构建概念图的能力。
3.增进对自身的了解,关注体液免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四、桦尺蠖与自然选择直接的关系
1、试讲:桦尺蠖与自然选择直接的关系
2、课文内容略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引导学生理解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关联性;
(3)要有适当的师生互动。
(4)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直观导入
教师幻灯片展示曼彻斯特地区黑色和浅色两种不同体色的桦尺蠖。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基因频率虽发生改变,但并没形成新物种,这是为什么呢?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新的物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顺势导入新课题一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
(一)生殖隔离
教师提问:日通过上一节所学的物种的概念,我们知道了同种生物都能进行交配,那不同种的生物都不能交配吗?由此引出螺作为马和驴的不育后代,从而引出生殖隔离的概念。有学生自主总结生殖隔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举出生殖隔离的例子以及生殖隔离的不同情况:花期不同、”两性生殖细胞的不融合、求偶方式的不同而生殖器官不相配等,教师评价并适当地讲解,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殖隔离即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一般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生物,就属于不同物种。
(二)地理隔离
教师,屏幕展示隔离的池塘的图片,提问:生活在不同池塘的鱼能自由交配吗?为什么?请学生回答,由此引出地理隔离的概念。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图例阅读教材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当这群鼠:被大河分开后它们是-一个种群还是两个种群呢?几千年后,大河干涸,两群各自都发生了变化的鼠会合在一起时,还能发生交配吗?学生回答完之后,让学生猜想一个种群形成不同物种的具体过程,要求写出流程图。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流程图:一个鼠种群-分开产生地理隔离-成为两个鼠种群长期分开-基因交流能力逐渐丧失即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鼠物种。
(三)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在.上述例子的基础上,教师屏幕展示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的形成的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物种形成最常见的形式是怎样的?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讨论并回答,教师评价并引导学生得出物种形成最常见的形式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形成,但地理隔离并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同时结合多倍体育种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生殖隔离也可以在短期形成。由此可见,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三、巩固练习。
教师口述判断题,由学生快速抢答:
1.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正确)
2.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儿形成的。(正确)
3.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错误)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讲解。
四、课堂小结
总结收获和心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题册上本课时的内容。
2.查阅资料:狮虎兽是如何诞生的,并思考:你对这种培育目的:获得观赏价值杂交后代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下一节课师生共同交流。
板书设计:略
五、精细胞分化
题干暂缺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提问:
1.配子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区别?(配子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2.为什么配子的染色体数目会减半呢?它又是如何分裂形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减数分裂。
二、新课展开
1.提问:
精子的染色体数目为什么要减半?(与卵细胞结合后保持染色体数目恒定。)
精子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吗?(不是,减数分裂。)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提问:①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发生了哪些变化?(DNA复制,姐妹染色单体出现。)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散乱分布,同源染色体联会,出现四分体。)
(2)观看第一次减数分裂过程的动画演示。
提问:①减Ⅰ前期和末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学生尝试总结不同时期的特点。(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赤道板;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即次级精母细胞。)
②次级精母细胞中还有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吗?(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3)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
①学生尝试总结第二次减数分裂各个过程的特点(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即精子。)
②精子还能再分裂吗?(不能。)
教师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分裂,因此减数分裂无细胞周期。
(4)引导学生总结减数分裂过程。
精母细胞形成精子需要经历两次连续的减数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减半;第二次减数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精子。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可形成4个精子。
三、巩固提升
组织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彩色卡纸和回形针结合动画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四、小结作业
1.提问: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本节课同学的收获。)
2.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精子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
五、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出的?
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
如何突破:首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出精子形成各个重要时期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对较抽象的概念,比如“四分体中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配合照片以及模式化的示意图进行讲解。当学生对减数分裂有直观的认识之后,师生共同用精炼的语言归纳总结精子形成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合作模拟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通过模型建构,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有更直观的印象,这样减数分裂概念的形成就水到渠成。整节课我将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和模型建构,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从而突出重点。
请简述减数分裂的主要特征?
(1)减数第一次分裂主要特征
间期: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体积稍微增大,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断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特征
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形成4个子细胞。精细胞经过复杂的变形成为精子。
六、分离定律
基本要求:
(1)试讲十分钟;
(2)有提问和学生的互动;
(3)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之前学习过对分离现象是怎样解释的?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显性因子用D表示,隐性因子用d表示;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解释是假说,但是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
提问:怎样才能验证假说是正确的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测交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孟德尔怎样对假说内容进行验证的?(孟德尔用杂交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进行测交实验,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1,验证了假说是正确的。)
追问:你能根据之前的学习,利用图解来分析测交实验么?(高茎豌豆(Dd)产生配子分别是D和d,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只产生配子d。测交后,产生高茎豌豆(Dd)和矮茎豌豆(dd)的比例为1:1。)
2.假说-演绎法
思考:什么是假说-演绎法,结合孟德尔的研究历程,说一说分为哪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
3.得出结论
请同学讨论总结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教师提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指( )?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B.测交后代分离比是1:1。
C.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三、巩固提高
如果想知道一个生物是否为纯种,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自交、测交。植物可以自交,动物无法自交就用测交。测交可以用来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
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同学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作业:设计实验程序“怎样才能获得开紫花的纯种呢?”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在本节课中孟德尔是怎么进行测交实验的?
孟德尔用杂交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杂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1。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
2.本节课的难点是什么?你是怎么突破的?
难点:分离定律的推导过程。
如何突破:在这个部分采用图解式教学,通过一步步讲解和引导让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形象的看到豌豆的性状变化更直观看到分离中基因型的分离过程。最后巩固阶段通过具体习题更加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学习和理解。
七、基因突变实例
1.题目: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2.内容:
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基因突变是如何产生的呢?
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缪勒(H. J. Muller.1890-1967)发现,用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同年,又有科学家用X射线和γ射线照射玉米和大麦的种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此后,人们逐渐发现,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例如,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但是,在没有这些外来因素的影响时,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原因自发产生。
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呢?
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动植物以及人,都会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例如,棉花的短果枝,水稻的矮秆,牛犊的白色毛皮(图5-3),果蝇的白眼,鸡的卷羽,以及人的红绿色盲、白化病等。
由于DNA碱基组成的改变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因此,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基因突变的不定向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如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既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也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而且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据估计,在高等生物中,大约105~108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1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虽然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但是当一个种群内有许多个体时,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随机突变,足以提供丰富的可遗传的变异。例如,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1~2d的大肠杆菌培养物的浓度约有109个细胞每毫升。虽然DNA分子复制的错误频率为10-9,也就是说,每连接109个核苷酸才可能发生一个错误。但是在含有109个细胞的培养物中,由于DNA复制的差错就可能发生几百万个突变,可能包含大肠杆菌基因的上千种变异形式。这些变异有些可能影响大肠杆菌的生存,但也有极少数可能增强大肠杆菌的生存能力,如获得对某些抗生素的抗性。
3.基本要求:
(1)要有情境的创设;
(2)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
(3)讲明基因突变的特点。
答辩题目
1.请举出几个基因突变的实例。
2.本节课你采用的哪种导入方式?为什么这样导入?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2016年10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图片,提问神州十一号为什么要携带蚕宝宝?(进行基因突变。)
提问:为什么在太空中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导入新课。
二、师生合作,讲授新课
1.基因突变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和日本原子弹爆炸的资料、吸烟的危害、介绍亚硝胺和黄曲霉素。教师引导学生将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与致癌因子联系起来,讲解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学生总结出基因突变产生的原因。
2.基因突变的特点
出示图片:棉花正常枝与短果枝、水稻高秆与矮秆、果蝇长翅与残翅、鸡的直羽与卷羽、人正常色觉与色盲和正常人与白化病。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图片中有动物、植物还有人的例子,体现突变有什么特点?(普遍性,植物、动物和人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发生在什么时期?哪些细胞发生基因突变?(随机性,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细胞中。)
(3)既然任何生物发育的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发生突变,那是不是突变很容易发生?(低频性,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同一种生物不同的基因突变频率也不一样。)
(4)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究竟好不好?(多害少利性,有的不好,如白化病和色盲;有的好,如小麦矮秆能抗倒伏和微生物抗药性突变等。)
(5)能不能只让生物进行有利突变呢?(不行,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教师总结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鼓励学生进行举例,巩固本节课所学。
三、巩固提升
学生合作,再次举出新的实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
四、小结作业
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可遗传变异中还有一种方式是基因重组,这又是怎样的变异方式呢?又有何特点呢?课下预习。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举出几个基因突变的实例。
基因突变示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21三体综合征、普通羊群中出现了短腿的安康羊以及太空椒等实例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例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正常人的红细胞是圆饼状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是弯曲的镰刀状的。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2.本节课你采用的哪种导入方式?为什么这样导入?
导入方式: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2016年10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图片。
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求知欲,学生更愿意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八、《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1.题目:人教版必修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片段教学
2.内容:见教材课文
参考解析:
一、导入
观看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视频,明确侵染过程:吸附一注入一合成一组装一释放
思考:如果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的、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就能明确遗传物质是哪个。
二、新课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1:如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的、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呢?
通过分析,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教师提出问题2:如何选择标记元素去标记T2噬菌体呢?
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在多媒体中呈现DNA与蛋白质分子结构及组成元素,明确放射性元素选择的依据。
教师提出问题3:结合图3- -6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小组合作讨论放射性分布情况及原因,根据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三、巩固新知
通过几道相关练习检查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四、总结体会
引导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再次明确本节课重点内容。
五、课后作业
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回答问题: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呢?下节课进行分享讨论。
九、《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1.题目: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激素的调节过程》片段教学
2.内容:见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
(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
(2)试讲中有情境创设和提问并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
(3)试讲与课本页中展示的思考讨论中的实验案例相结合;
(4)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新生儿足跟血采集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甲减)会有哪些危害?
教师呈现甲减患者的症状,学生结合资料回答甲状腺激素功能。
引导学生思考:甲状腺激素由何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又是如何调节?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一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二、新知讲授
环节一: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模型构建
1.教师出示资料:新生儿如果患有相关代谢疾病,通过足跟血筛查,患儿家长就会收到新生儿足跟血筛查初步报告。报告显示,甲减与一种叫作TSH的物质有关。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思考:TSH是哪种物质? TSH与甲状腺激素有什么关系?
请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并补充总结知识点。
2.教师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的科学史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并回答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中,下丘脑、垂体与甲状腺之间有何关系。
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并总结知识点。
3.教师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这三种激素在调节过程中其分泌量之间存在有怎样的关系。学生讨论交流,总结TRH与TSH可促进假装激素的分泌,而过高量的甲状腺激素又会抑制TRH与TSH的分泌。教师进而概括该模型为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的意义: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环节二:人与动物的其他分级调节模型
教师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性激素与肾上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甲状腺激素的分子结构式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偏远山区缺碘会导致“大脖子病" ?
学生结合所学,举手回答,教师补充。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内分泌疾病,对它们的原因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略
十、无氧呼吸
1.试讲题目:无氧呼吸
2.内容
2.基本要求:
(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
(2)试讲中有情境创设和提问并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
(3)举例说明植物的无氧呼吸;
(4) 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在洪涝灾害的环境下,植物根部长期侵泡在水里导致植物死亡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死亡的原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一无氧呼吸。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无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
教师多媒体播放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模拟动态图,引导学生同桌之间回忆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尝试总结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物质变化。
请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并补充总结知识点。
环节二:无氧呼吸的第二个阶段
教师多媒体继续播放视频:无氧呼吸第二阶段的模拟动态图。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内容,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的物质变化。
请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并补充总结知识点。
环节三:无氧呼吸反应过程的总结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自主思考后尝试写出无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随机请同学进行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性的鼓励评价,随后师生共同总结出
无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
三、巩固练习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说出其他生活中无氧呼吸的现象吗?
学生结合所学,举手回答,教师补充。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无氧呼吸在动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略
十一、《内环境的稳态》
1.题目:人教版选择性必修——《内环境的稳态》片段教学
2.内容:见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
(2)试讲中设置小组合作探究环节;
(3)教学过程中采用现现代化教学手段;
(4)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播放生病的大姑看病时,医生的问诊视频。
提出问题:正常人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调节机制是什么?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实验探究明确pH调节机制
1.教师首先去启发学生了解缓冲物质的作用,然后出示某学生以鸡的血浆为材料设计的实验视频资料,通过资料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本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及相关试剂。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总结实验器材及试剂。
2.教师再次出示视频资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概括本实验的实验方案,并鼓励学生预测:上述几组实验pH的变化情况。
请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并补充总结知识点。
3.教师提示学生做实验注意事项:
(1) 每次滴加1滴酸或碱,然后轻轻摇匀,每加入5滴测一次pH,直到加入20滴为止;
(2) 测定时分工合作,完成后将结果在坐标轴中用曲线图表示。
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实验进行探究学生进行试验,实验完成后展示实验结果。
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并总结知识点。
环节二:缓冲对模型
教师多媒体展示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总结知识:科学家发现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酸碱.例如,人体内的缓冲物质主要有:碳酸氢钠(NaHCO3) /碳酸(H2CO3).磷酸氢二钠(Na2HPOa)/磷酸二氢钠(NaH2PO,) 等.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 Na2HPO4 溶液呈碱性。
三、巩固提升
练习课本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和作业
学生发言,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教师补充。
五、板书设计略
十二、《有氧呼吸》
1.题目:人教版必修:《有氧呼吸》片段教学
2.内容:见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根据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试讲约10分钟(假设各种教学条件均能满足);
(2)试讲中要有互动和提问;
(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问: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引出课题一有氧呼吸。
二、新课讲授
1.有氧呼吸的场所
教师展示线粒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学生思考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有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播放flash动画,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总结有氧呼吸的条件、原料、过程及产物等。
师生共同总结有氧呼吸的实质: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思考有氧呼吸在线粒体基质中有何反应,教师作总结归纳。
四、课堂小结
学生发言,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教师补充。
五、布置作业
学生课下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并分析为什么现在提倡有氧运动?预习无氧呼吸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略
十三、《遗传信息的翻译》
1.题目: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信息的翻译》片段教学
2.内容:见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
(2)试讲中有情境创设和提问并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
(3)要有过程性评价;
(4)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3种RNA和遗传信息的转录的相关知识。提问:具有一定碱基顺序的mRNA的碱基又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呢?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1.教师播放PPT,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碱基对应一个氨基酸,则mRNA上的碱基可决定多少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是多少种?由此进一步推出如果是两个或三个碱基对应一
个氨基酸,又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总结分析几种不同的结果。
2.教师多媒体播放科学史料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密码子的探究过程,认识核酸中碱基与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科学的发展需要众多科学科学家大胆推测,创新实践,通力合作,还需要个人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
请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并补充总结知识点。
环节二:遗传密码的特点
教师以多媒体形式展示21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子表,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总结遗传密码子的特点。学生观察教材中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表。
请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并补充总结知识点。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判断题:一个密码子只能对应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必然有多个密码子。
学生结合所学,举手回答,教师补充。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如何合成了蛋白质,
并总结一篇科学小论文。
板书设计:略
十四、《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1题目:人教版必修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片段教学
2.内容:见教材课文
3.基本要求:
(1) 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
(2)试讲中有情境创设和提问并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
(3)试讲过程中应设计有效提问;
(4)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材料:市面上的食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的食品监管部门就曾查处多种假冒伪劣产品:如利用蔗糖冒充以葡萄糖为主的“蜂蜜”。教师提出问题:“该如何鉴定真假蜂蜜呢?”引出课题。
二、新知讲授
环节一:实验原理及相关器材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资料,向学生说明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对有机物进行鉴定,颜色越深说明该有机物的含量越高。再通过课件展示并讲解还原糖的鉴定原理,强调斐林试剂组成和用法。之后,通过播放视频强化学生的印象。在学生了解了还原糖的鉴定原理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概括本实验所需要的实验相关器材及试剂。
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并总结知识点。
环节二: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师活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假设实验现象,然后播放鉴定生物组织中糖类的操作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同时向学生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斐林试剂一定要现配现用;
在检测过程中应注意水浴加热及安全操作事项等。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实验视频写出实验方案。
环节三:进行试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按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在此期间,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学生探讨实验探究的可行性,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一些不足,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解答学生的
疑问。
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之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环节四:成果交流
教师活动:与学生共同交流评价记录好的实验现象,进行总结提升。
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并总结知识点。
三、巩固练习
教师补充生物组织中糖类测定的不同检测方法。
学生分析检测实验的价值所在,拓展知识面,巩固知识点。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生物组织中其他有机物的鉴定方法,并总结一篇科学小短文。
板书设计:略
十五、《其他植物激素》
1.题目:人教版选择性必修——《其他植物激素》片段教学
2.内容:见教材课文
3.要求(1) 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
(2)试讲中有情境创设和提问并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
(3)试讲过程中应设计有效提问;
(4)配合教学适当板书。
参考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 你的家人从超市买了香蕉和其他水果,但发现香蕉还未成熟,有什么方法能让生香蕉快速成熟?
学生回答,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一其他植物激素.
二、新知讲授
环节一:乙烯与乙烯利
教师提问:为了延长鲜切花的寿命,防止其过早衰老,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处理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得出使用保鲜剂
教师进一步提问:保鲜剂的成分有哪些?
请学生自主看课本学习后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评价,并补充总结知识点。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放反季节催熟水果导致儿重性成熟、爆炸西瓜等新闻短片。
提出辩题:是否应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辩论。
学生结合所学,自由辩论,教师总结提升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本节课所学的其他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还有哪些应用,并总结一篇科学小短文。
板书设计:略
相关推荐:
2022年教师资格面试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 ※ 2022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