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论动机多么伟大,不论出于多么善良的心地,想要改变一个人,哪怕只是改变一个孩子,都是徒然的,如果他并不能理解这种改变。
这段话可以概括为( )。
A.人是很难改变的
B.没有善良的动机就不能使人改变
C.孩子和成人一样不容易改变
D.只有当人自己想改变时他才会改变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此题关键句在于理解文段的末尾句,由末尾句可知题干句子的意思是:如果人并不理解这种改变,那么无论怎样的情形,改变一个人都是很难的。A项过于绝对,B、c两项理解有误。
2.闲暇时读书,最爱川端康成那一句:“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那是怎样一种温柔而虔诚的心态啊。一位老人,借着微曦晨光,披衣而坐,默默于窗扉间凝神细窥睡眠中的花朵,毫不打扰,没有上前采撷,也未用一卷胶片记录花朵浅眠的模样。他愿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来呵护那一方自然的美的盛开,这更是一种尊重,无言,却浸透在凌晨清浅的天光里,提醒我们,自然界中一花一草,一虫一鸟,皆是倔强而美好的生灵,怀着尊重与珍视,去欣赏、去“迁就”她们,才能领略到最自然、最美的感动。
“这更是一种尊重”一句中的“这”指的是( )。
A.川端康成为海棠写了“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这句诗
B.用一卷胶片记录花朵浅眠的模样
C.川端康成早起赏花,呵护花朵盛开
D.川端康成对自然生灵的态度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文段是作者对川端康成写的“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一句的感悟。作者通过想象川端康成早起赏花的情景,揣测其对自然生灵的态度,进而感悟到人们应怀着尊重与珍视去欣赏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领略自然之美。联系文段内容,“这更是一种尊重”前一句写了川端康成“愿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来呵护那一方自然的美的盛开”,说明“这”指的是川端康成的行为,即早起赏花,呵护花朵盛开。因此本题选C。
3.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的极度细化使得普通人在每一个专业领域内都必须倚仗专家的参谋。专家则凭借精深的专业知识为人们提供指导意见,并以此建立自己的权威,取得公众的信任。然而,也正是这种权威和信任带来了相应的责任——专家在发言时必须保持公正的立场,实事求是,认真求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能随兴所至,口无遮拦。我们可以原谅专家意见中某些难免的漏洞、不足,但不能姑息专家放弃责任的担当,胡言乱语,混淆视听。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
A.人非圣贤。专家的意见难免会有错漏之处
B.专家的是非判断和对策的选择起着非同寻常的导向作用
C.有些专家放弃责任的担当,胡言乱语,混淆视听
D.专家在发言时必须保持公正的立场,实事求是
参考答案:
D
参考解析:A项不是作者强调的重点,作者强调的是专家应该怎么做,所以D项正确。
4.研究“基本”粒子,须借助极高的能量。欲知物质的微观结构,首先得变革微观物质,即得想办法把氢原子、原子核以及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子打碎,使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各种性质暴露出来。
对“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微观物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都反映微观物质的结构,即微观结构构成了微观物质
B.前者指原子结构(含原子核),后者指质子、中子等小粒子
C.前者指小粒子内部的组合模式,后者指构成物质的各种小粒子
D.二者都是指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等小粒子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微观物质是指氢原子、原子核以及质子、中子等小粒子,而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指这些小粒子内部的组合模式,C项表述正确。
5.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枝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下面对文段中“关键性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菌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释放了二氧化碳,维持了地球上的物质循环
B.细菌把有可能被锁定在植物体内的碳素分解出来并释放到大气中去
C.细菌在分解树干与枝叶的过程中将它吸收的二氧化碳又释放到大气中去
D.如果没有细菌做分解枯枝败叶的工作。地球将无法维持盎然的绿意
参考答案:
C
参考解析:C项属于偷换概念,“将它吸收的二氧化碳”错误。根据句意,并不是细菌本身吸收了二氧化碳再释放到大气中,故C项应为正确选项。
相关推荐:
202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答案 ※ 万题库估分 ※ 微信对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