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北京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真题
今天发布的真题,是靠各位群里好心群友回忆得出的,为了第一时间让大家对照答案,准备有些仓促,个别题目或答案与真题可能有出入,希望大家谅解!
一、选择题
1、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体现的是哪一个印象形成的效应?d
A、首因效应
B、刻板效应
C、晕轮效应
D、投射效应
二、填空
11、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1903年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12、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______、差异性。
13、学习是个体凭借______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改变。
14、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和_________。
15、学习迁移的______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是训练和改进的心的各项技能。
16、根据知识对信息表征的形式,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_______。
17、心智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_______、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和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18、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______和检验假设。
19、发现学习有利于刺激学生的_______、布鲁纳将此称为的“学习内部动机的原型”。
20、教育评价是依据________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参考答案:
11、桑代克 12、不平衡性 13、经验 14、学习期待 15、形式训练说 16、程序性知识 17、观念性 18、提出假设 19、好奇心 20、教学目标
三、辨析
2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层次中的“尊重需要”属于缺失需要。
正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前四个都属于缺失需要。第五个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是生长需要。
22、非正式群体对学校教育的目标具有破坏作用。
错误。非正式群体对学校教育的目标,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23、关键期概念最初是从儿童的学习经验中得出的。
错误。关键期的概念最初是由康拉德劳伦兹从学习鸟类的自然习性时发现的。
2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的学科。
错误。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里规律的科学。
25、儿童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后,家长不再要求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情,这是负强化。
正确。负强化就是个体在做成某种反应之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者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四、简答
26.简要说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答:学习观。A.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B.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信息,这种建构过程无法由他人替代。
27.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答: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不同。他认为,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常归结为四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等。
28.简述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29.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的定向阶段是操作技能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指学习者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动作程序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是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的动作技能进行实际操作仿效,其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3)操作整合阶段。是指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成分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成一个整体,固定下来,成为定型的一体化动作。
(4)操作熟练阶段定义。是指各个动作环节与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
30.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
答: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仅限于感知运动,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表
(2) 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其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失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思维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
五、论述
31、论述影响学习动机的形成的因素
答:一、内部条件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学生的抱负水准
5.学生的焦虑程度
二、外部条件
1.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
2.教师的榜样作用
32、结合学生特点,分析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中小学学生的特点有:
1.道德认知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从片面过渡到全面
2.道德行为从依附过渡到自觉、从模仿过渡到习惯
3.小学生品的发展的协调性
4.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5.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道德水平。9岁以下,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二是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期望和要求考虑问题,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二是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主要特点是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开始在人类的正义公正层面反思规则的合理性,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