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数据库”项目昨天宣布完成第一项重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牵头,联合9所师大,历时3年,遍访全国市县乡镇300余所中小学,在国内千万名基础教育教师中抽样调查1.12万个样本,完成了《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和政策分析报告》。这份42万字、300多页的“师资家底”调研报告,填补了中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一项空白,提供了我国制订基础教育政策的科学依据,也解答了公众对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种种疑问。
男女比例城乡各异
此次大样本调研,一定程度上摸清了国内教师群体的基本结构。从全国范围看,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性别比正趋向平衡,男教师人数略低于女教师,占比45.4%。但男女教师比例在城乡之间差异较大,比如在城市中,女教师占比高达62.5%,男教师只有37.5%;而在乡镇、农村,男女教师占比则最接近,分别为48.5%和51.5%;从教师年龄看,全国中小学师资力量主要以中青年为主,26岁至45岁的教师占总数八成左右,25岁以下教师不足一成,46岁以上教师超过一成。
调研显示的教师城乡分布情况,基本是“一半对一半”。目前,53.7%(约545.6万)教师在城市或县城学校中工作;46.3%(约470.4万)教师则是乡镇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老师。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教师中,七成师资集中在小学阶段,仅三成服务于初中教育,乡村高中教育目前还不成规模。
研究生学历教师少之又少
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但专家在得到调查结果后指出,我国教师学历水平有所提高,但学位拥有情况还不理想,如研究生学历教师尚不到1%。在目前全国中小学专任教师中,拥有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分别有35.7%(约363.1万)、55.7%(566.0万)和0.8%(8.3万),其总和已超过所有教师的九成。
而就教师所获最高学历的专业背景来说,中文专业是最多的,占所有教师的31.9%;其次是小学教育专业,占11.1%;而具有心理学、计算机、艺术等学历背景的教师都属于较少之列。
项目负责人、华东师大教科院院长丁钢教授表示,项目组发现,教师对课堂教学技能的自我评价,有随着学历层次提高而上升的趋势。他们发现,学历越高,教师自备资料与藏书比例就越高;而学历越低,教师对教师用教学参考书的依赖就越大。同时,低学历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普遍比高学历教师少。
另外,教师职称调查发现,目前42.7%的教师具有初级职称,46.1%的教师具有中级职称,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6%,还未获取职称的教师占4.6%。与此同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逐步提高,分别为1.4%、11.2%和15.0%。
纯教学:日均不到6小时
在社会呼吁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同时,教师承受的压力和负担也被认为过重。果真如此吗?调查显示,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每周平均教学工作量分别为13.0节、12.1节、13.2节,这个工作量水平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师要低。若不考虑学科差别,以常规的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时间之比“1:1:1”计算,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纯粹教学活动用时,分别是平均每周26.01、27.24、29.70小时。如按5天工作制,平均每天不到6小时。
专家经调查分析认为,现阶段中小学教师的每周课时处在合理区间,可使教师感受不到过重的工作压力。他们建议,小学教师任教班级最好不要超过4个,中学教师则不超过2个。
不过与调查结果不同的是,许多研究报告和报道中提及,我国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天实际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甚至达到10小时以上,而且参加新课程改革后,工作负担有所加重。对此,丁钢等专家认为,这可能意味着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准备、上课和作业批改之外,承担了过多教学之外的工作,如学生管理、撰写各种计划和总结、应对各种检查、参加各种会议等。因此,所谓“老师负担重”,可说是“重在教学外”,要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着重从这些与教师专业活动关系较小的活动入手。(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