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位于乌蒙高原上的威宁县海拉乡平原小学即将迎来一所固定的校舍,从此这个背在孩子们身上的“迁徙的学校”成为历史。
平原小学建于1965年,土墙围建的教室在2008年成为危房后,一直租用民房作为教室使用。现在,183名学生在3间不到100平米的出租民房内混合上课,学校超过三分之一的孩子每天回家要走2-3个小时的山路。教室里的课桌都是孩子们自己从家里背来的,放假时再背回家。学校的负责人王传银说:“现在一切都在逐渐变好了,老师多了,没有固定教室的情况也要结束了”。据海拉乡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已拨款70余万元人民币兴建的平原小学新校舍正在紧张施工中,包括2层共600余平方米的教学楼、配套崭新、高度合适的课桌椅、厕所和水泥地面的篮球场,今秋9月学生们将结束这样“迁徙的教室”在固定的教室里上课。
自2006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保障部、中央编办在中西部地区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5年来,贵州省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有效改善。
贵州省威宁县海拉乡平原村平原小学是贵州省跟进国家“特岗计划”实施的县级“特岗计划”的小学之一。原来只有3位老师的平原小学,2010年通过特岗计划补充了4名老师。22岁的朱慧英毕业于黔西师范学校,2010年通过特岗教师的考试来到平原小学。在她租住的房子里,没有自来水,没有卫生间,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晚上陪着朱慧英的,除了山上呼呼的风声,还有她最喜欢的玩偶熊。每天孩子们放学以后,朱慧英就改改作业、备备课,看看书。朱慧英告诉记者:她希望通过3年的考核留下来,还希望有机会进行培训学习,交给孩子们更多的东西。
贵州省自2006年开始“特岗计划”,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30多万农村教师,特岗教师达3万多人,占农村教师十分之一,为贵州50余个边远贫困山区近2000所贫困县农村学校补充了老师,部分乡镇学校,特岗教师比例可达80%。
5年来,特岗教师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农村结构性教师的缺口,特别是英语、音乐、自然科学等学科。经过专业院校系统学习的毕业生通过自愿填报、考试选拔的形式加入,使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根据统计,在三年的执教期满后,96%以上的教师们都选择了留下。为改善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生活条件,贵州省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7.2万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
据了解,贵州省2011年特岗教师招聘工作顺利结束,共招聘7043名特岗教师充实农村教师队伍。这批特岗教师经岗前培训后,今秋新学年开学时将分别到50个县(市、区、特区)农村中小学校任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