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级会计职称教材中级会计实务科目答疑(3)
问题1、《中级会计实务》教材第94页第5行“固定资产”是否应改为“投资性房地产”?
解答:2012年《中级会计实务》第94页第5行的表述为:“借:投资性房地产
6 750 000”。
问题2、《中级会计实务》教材第145页,倒数第2行(6)2×13年1月20日,
借:投资收益 —A公司债券 154 173.45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 3 277.78
——利息调整 150 895.67
请问:为什么不是借:投资收益—A公司债券154 173.45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154 173.45
解答:该例中第(6)2×13年1月20日出售债券时,应当首先确认自2×13年1月1日至1月20日的利息,剩余部分才作为利息调整,即应计利息=59 000/360×20=3 277.78。
问题3、《中级会计实务》教材第146页,第13行“A公司债券的应计利息余额应该是
232 722.22元”,是否为正数?
解答: A公司债券的应计利息余额应为232 722.22元。
问题4、《中级会计实务》教材第157页,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后,公允价值变动应该扣除转回部分的金额,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公司债券—公允价值变动 445 429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变动—A公司债券445 429。该分录的金额是否应该扣除转回金额435 710元,即为9 719元,第(6)会计分录金额投资收益等是否也改为9 719呢?
解答:本例中2×12年12月31日,
公允价值变动额=期末公允价值-期末摊余成本-期初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金额=
1 200 000 - 1 190 281-(-435 710)=445 429(元),以下相关分录参阅教材相关内容。
问题5、《中级会计实务》教材第214页,[例12-7](1)甲公司账务处理,债务重组后债务的公允价值=[1 300 000-300 000×(1+17%)-50 000×5] ×(1-40%)=419 400(元)。其中,为何要50 000×5,能否详细解释?
解答:本例中50 000×5实际应为250 000,但不影响下列会计分录的编制。
问题6、《中级会计实务》教材第275页,[例15-1],例题的最后一句,2×10年12月31日,企业估计该项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为2 200 000元,这个数字是否应该是200 000元?
解答:该例中给出的可回收金额主要是用于和账面价值的比较,以确定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在本例中,2×10年12月31日该项的固定资产原价3 000 000-累计折旧300 000×2=2 400 000(元)>可收回金额2 200 000元,因此计提200 000元的减值准备,从而使其在2×10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等于可收回金额。
问题7、《中级会计实务》教材第288页,[例15-13]中,“应纳税所得额=12 000 000+600 000+2 000 000-1 000 000+1 000 000+300 000=14 900 000(元)”中的第一个1 000 000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即有关研究支出的1 000 000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解答: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企业费用化的研究开发支出可以在据实发生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支出的50%加计扣除(或企业费用化的研究开发支出按150%税前扣除),即:
(5 000 000-3 000 000)×50%=1 000 000(元)。
问题8、《中级会计实务》教材第289页,[表15-14]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在初始确认时是没有确认递延所得税的,为什么在摊销时又要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 350 000元,从而增加本期递延所得税?
解答:《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十三条规定:
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交易中因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不予确认:
(一)该项交易不是企业合并;
(二)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
资产负债表日,有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当确认以前期间未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问题9、《中级会计实务》教材,请解释债券的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摊余成本的区别?
解答:债券实际利率是指将债券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债券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债券票面利率是在债券上标识的利率。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规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