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道■张东臣从上周四“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传递的信息来看,推出股指期货的日子或已临近。
海外的机构也似乎嗅出了什么,突然集体唱多A股。其中,高盛力荐券商股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其看好的医药股中吉林敖东实际上也是广发证券的大股东;瑞银则力荐银行股。
,拉抬指数、涨幅居前的也恰恰是券商股和银行股。另外,大恒科技、高新发展、中国中期、美尔雅和中大股份等“期货概念股”近期表现也格外抢眼。
当前,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说是“已达成共识,已准备就绪,已时机成熟”。
关于股指期货对股市的影响以及推出时机的争论,我想官员和学者们早已有了共识。首先,股指期货推出对股市是长期“利好”,而不是“利空”;是有利于股市长期稳定,而不是会加剧波动。其次,无论股指高低,也无论经济好坏,何时推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环境和“土壤”是否适合。
股指期货的最大特点是连接“期货”、“股票”两大市场。其期货属性给股票市场带来杠杆交易和做空机制,随之而来的是“暴利”、“爆仓”和“对赌”、“多空博弈”。因此,对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参与其中就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对期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则早已司空见惯。
市场人士很容易将中国股市的投机泡沫归咎于没有做空机制。对此,吴敬琏曾有精辟论述。在他看来,这种说法好像证据不足,中国股市确应推出做空机制,但如果“政府托市,国企圈钱”等问题不解决,有了做空机制风险会更大。
早在五年前,我得到一次向国际投资大师——伯顿·麦基尔私下请教的机会。他对我说,“我们极少用到做空这种方式。”这句话彻底点醒了我。后来,中航油、国储铜在国际上做空遭遇惨败的案例则又使我对做空机制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如果仅限于理论、机制上的探讨,而较少考虑实证的效果,人们就会误以为推出做空机制能压低股价。
其实,由于空头有天然的劣势,如果不是在十拿九稳的情况下,理性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是不会轻易做空的,否则就很可能沦为“炮灰”,等于是为多头提供“大餐”,为做多提供弹药。尤其是在监管不严、“庄家”横行、内幕交易频繁的市场,多头利用资金和筹码优势采取“轧空”方式逼死空头就更加容易。因此,做空机制不仅会使交易更加活跃,而且会长期助推股市向上。
股指期货的推出有利于股市形成“牛长熊短”的格局——牛市时稳步、缓慢上涨,震荡则往往以短期内暴跌的方式出现。这种格局有利于股市在更长的时期内为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
股指期货的推出还有利于巩固和强化大公司的地位。被选入指数的公司股价将总体稳步上涨,获得更大的融资优势,被剔除指数的公司融资优势则减少。这进一步体现了股市“优胜劣汰,强者恒强”的选择机制。
因此,唯一值得担忧的就是“土壤”问题。中国股市“坐庄+圈钱”的时代并没有成为历史,内幕交易、操纵股价和公司基本面之风仍然盛行。如果内部人控制、信息不对称、法制不健全、违规成本低等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大股东进入二级市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忽而“价值注入”、“圈钱”,忽而“套现”、“蛀空”、“掏空”,那么,有了做空机制的A股市场就会更加腥风血雨。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退市、破产、证券民事赔偿机制既不健全又不够市场化、法制化,空头缺乏必要的武器和手段,在博弈中显得更加弱势。因此,做空机制的推出需要担心的不是下跌,而且泡沫迅速吹大,投机和操纵更加猖獗。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股指期货推出后,监管部门是否有能力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这些主体或许包括汇金公司这样的“国家队”,包括央企这样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包括三大行这样的金融机构,也包括期市、股市中或明或暗的各路“绿林好汉”。
“以最沉稳、最恰当的方式推出产品”、“中金所正在探讨建立股指期货适当性制度”……通过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的公开表述,我猜测他已经找到了推出股指期货的路径——在初期设置进入门槛,强调其期货属性,弱化其与股市的关联,或许是比较稳妥、恰当的方式。这样可以解决风险和监管方面的障碍。
有专家认为,推出股指期货之前应先推出融资融券、备兑权证等衍生业务及产品。这种看法固然有其理论上的依据,但实践中却并非必要的前提。尤其是对中国资本市场而言,“绕道而行”、循序渐进或许更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