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
股改后的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但基础性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市场健康发展和其功能的有效发挥。股指期货的缺位,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问题。股指期货的时间表之所以一退再退,与其说主要是取决于制度上和技术上的准备,还不如说受制于各方面利益需求的制衡。
任何事情在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的排序,而从市场需求的逻辑来看,其实是没有谁先谁后的先天硬性规定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先融资融券还是先股指期货,却每次都会在这节骨眼上争论不休。融资融券在放大市场的资金和证券供求、增加市场活跃度的同时,给股指期货的推出提供对冲风险的金融标的。但如果先于股指期货推出,给市场带来了做空机制,则意味着市场不仅有可能在卖空机制的单边作用下发生严重失衡,进一步放大市场的涨跌风险。一些缺钱少券的中小投资者尽管对融资融券充满期盼,但融资融券的一米阳光显然很难惠顾到他们。机构投资者及少数资金实力雄厚的大户虽然可能成为相关试点券商的首选,一旦他们做错了方向,发生与所交保证金相等的亏损,券商就有权强制平仓。融资融券先走一步,这种说法回避了一种最基本的可能性,那就是离开了股指期货的平衡,跛足的融资融券的抢跑,总得有人为之埋单。一旦市场强势利益机构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公被进一步扩大,既不利于市场的稳定,也将放大市场对做空机制的恐惧感,反而更不利于股指期货的顺利推出。
这几年来,融资融券也好,股指期货也好,如果其入市的门槛本就有意抬高到让中小投资者止步于门外的界线,也许就更不容易有听得到他们声音的机会了。虽然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发展壮大不妨可以说是市场成熟的一个标志,但主板和创业板IPO在机构哄抬下的高市盈率发行所导致的高倍超额募资和高换手率爆炒证明,政策天平过多地向机构大户倾斜,并不能维护市场的稳定。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指备受政策呵护的公募基金)在超常规发展,但由于“排名之争”、时不时爆出的“老鼠仓”,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并没有给市场带来稳定,反而使得每一个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无不需要瞻前顾后,小心翼翼。这就充分说明,政策的倾向性离机构和特定利益团体的利益诉求越近,离广大中小投资者所需要的公平就只能是越来越远。(整理 胡不归)